連日來,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花溪的老百姓都居家「宅」了起來。我們在朋友圈裡看到與往日不一樣的「宅」時光、「靜」力量。
有人宅着,開啟了雲課堂,與朋友共度瑜伽時光。有人靜着,在思考今後事業發展的規劃。有人埋頭讀書,繼續研究計劃。有人學習食譜,為家人做了一頓美食。有人拿起了紙筆,練習書法。有人陪伴孩子閱讀、玩耍,享受親子時光……
「疫情之下能有一支筆安心寫寫字甚好!」家住經開區的熊宗福是花溪區英語實驗學校的書畫老師,疫情爆發後,他被隔離在了學校。13天來,熊老師除了每天給留在學校的孩子們上畫畫、書法課,還帶領大家進行體育鍛煉,空閑之餘,自己就坐下來寫字畫畫,提高業務水平。
「平時上班很忙,這段時間每天除了安排好兩個孩子的網課,還要換着花樣做些美食,陪他們打乒乓球、跳繩等鍛煉身體,疫情出不了門,我們正好享受一下親子時光啦。」家住花溪大道虹祥花郡小區的李女士說。
快樂運動,拒絕emo。晚上7點,在空靈的音樂聲中,梵境瑜伽館歡歡老師線上瑜伽課如期開課。「線上集體教學,我也是第一次嘗試,現在用的這個軟件,能支持15個人同時在線。」此刻,屏幕另一端的學員們正跟隨老師的示範和引導口令,認真練習。「每天堅持一個小時瑜伽,不僅能增強體質,減掉贅肉,最主要的是能給現在的『宅家』生活帶來樂趣,運動分泌的多巴胺能緩解焦慮,讓人精力充沛,妙不可言。現在是特殊時期,我們呆在家裡,鍛煉好身體,不給國家添亂,也是種貢獻。」瑜伽館學員曾女士說。
每天下午,花溪小學小劉同學的家裡就像個家庭運動會現場,除了自己的1000個跳繩,其他每個家庭成員都制定了運動計劃:爸爸80個俯卧撐加五組深蹲,媽媽和外婆跳一個小時的健身操,大家互相監督必須完成。「平時上班早出晚歸的,不可能有這麼多時間陪兒子鍛煉,也剛好趁這個機會彌補一下。」劉爸爸說。
崔老師是省委黨校的一名青年教師,在花溪靜默管理的這些天,他依然保持着自己晨起讀書的習慣。對他而言,城市雖然按下了暫停鍵,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讀書的腳步不能停歇。
「現在靜默管理,剛好給自己一段靜下來的時光,可以靜心梳理下知識,為解封后的講課做好準備。」崔老師說。
星星住在黃河路街道,宅家的日子裏,她當起了線上志願者,幫助小區的鄰居購買一些蔬菜、藥品等物資和整理群內接龍資料。
在她做線上志願者的這些天,她發現還是有很多人需要幫助,尤其是很多不會用手機買菜的人。「因為我們小區是老小區,青年人大多都在外面,很多阿姨叔叔和爺爺奶奶們真的不會線上各種平台搶購。我們身處這個時代的人,不能忘記一些『老』夥伴的需要。通過自己做志願者,可以幫助這些『老』夥伴訂到更豐富的菜,感覺很開心。特別是幫助到很多鄰居,看着他們不再因為不會線上操作着急,挺有成就感的,因為這也認識了很多朋友,鄰里之間關係更好了!」星星說。
現在的星星,除了在家做線上志願者,更是自己做上了健康餐。「每天水煮蔬菜,希望自己趁疫情期間在家好好調整下身體。」
花溪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胡流冰川 徐海花 任雪萍
編輯:張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