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壁城中的姚平等人還是沒盼到援軍和糧食,轉眼間十月到了,北方大地已經進入冬天,柴壁城中的秦軍終於徹底斷糧了。
能吃的都吃完了,箭鏃也用完了,再打下去只能餓着肚子搬起石頭和魏軍玩命了。姚平坐不住了,決定最後拼一把,帶領最精銳的主力連夜打開城門突圍。
拓跋珪早就料到姚平會走這一招,早已經加強了城外柵欄的防守力量,姚平的突圍也驚動了汾水西岸的姚興,為了聲援姚平,他命令大營里點燃火把,擂響戰鼓,眾軍齊聲吶喊,為姚平搖旗壯膽。
而姚平則希望姚興能出兵攻打魏軍的防線,吸引魏軍注意力,給自己創造突圍的機會。
但西岸秦軍大營只是擊鼓吶喊,絲毫沒有出兵的跡象,看來姚興不打算和拓跋珪硬拼。拓跋珪一看姚興不敢出兵,更加放心大膽地圍剿姚平。
姚平一看這情形,心知大勢已去,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縱身一躍,跳入了汾水,隨後有數千人也紛紛投水。為了防止他們潛水逃走,拓跋珪立即命水鬼下水捕撈,全部撈上岸,沒有一個漏網的。
留在岸上的三萬秦軍也被俘虜,其中被俘的將領就多達四十餘人,汾水西岸的姚興眼睜睜看着對岸自己的弟弟全軍覆沒,一個個投水逃命,又被一個個打撈上來,而自己卻無能無力,束手無策。悲憤交加的姚興不禁潸然淚下,三軍將士更是哭成一片,聲震山谷,久久回蕩。
這次慘敗後姚興徹底被打怕了,不敢再幻想打敗拓跋珪,幾次遣使前去拜見拓跋珪議和,希望北魏能釋放被俘的秦軍將士,但都遭到拓跋珪的拒絕。
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休想得到。拓跋珪不但不放人,反而繼續出兵南下,直撲蒲坂(今山西永濟)。後秦晉公姚緒堅守不出,堅壁清野,做長期抗戰準備。
前有柴壁之敗,後有蒲坂之圍,後秦朝野人心惶惶,幾乎所有人都斷定蒲坂失守只是時間問題,魏軍拿下蒲坂就能渡過黃河,直逼長安。到那時,後秦的命運就只有天知道了。
就在人們都在為蒲坂提前默哀時,城外的魏軍卻在一夜間突然撤退了,一個都不剩,全撤了。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拓跋珪遇到麻煩了,他家後院失火了。
拓跋珪的老熟人,草原上的柔然人趁拓跋珪和姚興在柴壁混戰的機會突然南下,北魏邊關拉響了警報。北魏首都平城靠近塞外,柔然人南下直接威脅到平城的安全,拓跋珪不得不回師救平城,這才放了姚興一馬。
當然這也可能是拓跋珪的借口,畢竟迎戰柔然人不一定非得他出馬。拓跋遵、拓跋儀、長孫嵩、和跋等大將都在北疆,完全可以讓他們出馬,但拓跋珪卻執意班師回朝了。
這裏面就有點意思了,答案或許就藏在柴壁之戰里。
這場仗拓跋珪雖然贏了,但他的處境並不樂觀,他剛剛吃下後燕的大片土地,還需要時間消化,另外北方的柔然人也是他的心腹大患,頻繁南下襲擾令他不勝其煩。從心裏說他並不想此時和後秦全面開戰,畢竟後秦的實力非常雄厚,北魏想吃掉後秦並不容易。
此時北魏的當務之急是穩定基本盤,儘快消化後燕的地盤,在北方抵禦柔然人,至於後秦那就來日方長吧。
後秦方面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姚興即位後東南方有虎視眈眈的東晉,北方有新興的赫連勃勃集團,東面是日益壯大的北魏,可以說強敵環伺,處境堪憂。這個時候姚興也不願意和北魏全面開戰,雙方都有自己的考量,談判也就有了基礎。
五年後,雙方終於達成共識,停戰媾和。拓跋珪釋放了柴壁之戰中俘獲的後秦將領唐小方,姚興也歸還了北魏的使節賀狄干,並贈送良馬千匹。至此,雙方的關係得到了極大緩和,戰爭的烏雲逐漸散去。
當然老奸巨猾的拓跋珪之所以同意和後秦議和也有他的目的,那就是挑撥姚興和赫連勃勃的關係。
赫連勃勃不久前投奔後秦,姚興對他非常器重委以重任,拓跋珪為了挑撥這倆人的關係,便高調宣布和後秦媾和,緩和雙邊關係。赫連勃勃一聽有這事氣壞了,這拓跋珪是他的殺父仇人,他的鐵弗部幾千條人命的血債刻骨銘心,赫連勃勃豈能咽下這口氣。
如今姚興和拓跋珪眉來眼去,考慮過我赫連勃勃的感受嗎?
憤怒的赫連勃勃決定背叛後秦了,他聽說柔然可汗社侖向姚興進獻8000匹良馬,不禁怦然心動。於是布下伏兵,等到柔然人過境打了個伏擊將馬劫走。不久更是親率三萬精兵襲擊高平川,擊殺歸順後秦的沒弈干,吞併了他的部落。
赫連勃勃背叛的消息令姚興勃然大怒,下令出兵鎮壓,雙方徹底攤牌,而這恰恰是拓跋珪最想看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