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水流遠
此篇為老師一周一稿第17稿!
當我看到「華為狼性文化的核心:緊盯目標、拒絕借口」這句話時,想到了我六月二十七日跑步時的感悟「如果你想干一件事,哪怕有任何阻礙,你也會想盡辦法克服;如果你不想干一件事,哪怕有諸多便利,你也會找借口不做!」再結合有家長提到,看到我朋友圈能堅持跑步180多天,也特別希望這樣的毅力能感染到孩子們,我就想到最近兩個周末看的書中的方法,結合起來似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現在將之整理一下,方便大家都能了解這個好方法,這樣也算是把我看書的內容輸出,也可以驗證書中內容是否有效有用了!
《極簡學習法》是根據清華北大學生的學習經歷總結出的學習方法,書中提到:「一個人怎樣才能把一件事堅持下去呢?其實符合一個要求就行:得到大於付出。即:得到-付出> 0。但是,學習能獲得的東西一定是有上限的,那麼除此之外,我們能做的就是降低付出。」書中給出了降低付出的方法!請看圖片!
圖片截自《極簡學習法》
那其實看到這裡,我就想到了上周末看的《微習慣》了,微習慣的好處是微到你不可能失敗,而一個人的一個習慣的養成時間並不是我們熟知的二十一天,而是根據堅持事情的難度根據個人的反應而有所不同,「一個行為變成習慣所需的時間平均為66天,但不同行為所需時間相差很大,從18天到254天不等,這表明人們將習慣自動化所需時間千差萬別。」《微習慣》第34頁
說實話,現在的我每天都很忙,當然似乎也沒有忙出什麼成果,但一到放假時間只要不加班,我還是想多看看書多學習,而此時因為時間無比珍貴,所以看書也會把自己認為有用的摘錄下來,好的方法就會直接拿來使用以驗證是否有用!《微習慣》里提到的以及結合我自己孩子的特點,特為奔騰制定了符合他們的特點的三個微習慣:每天一個俯卧撐,每天自己吃飯,每天寫一個字!可喜的是孩子已堅持七天了,大多時候都是自己完成,自己在表格上去打√,偶爾有吃飯磨蹭時,會提醒他如果不能按時吃完飯,那一欄就不能劃√了哦,他們就會主動完成!
那麼自己怎麼知道自己是否把微習慣真的變成習慣了呢?判定的標準是如果某一天你不堅持你覺得渾身難受那說明微習慣成為自己的習慣了,那就可以開啟下一個微習慣了!但在執行微習慣時,切記不要貪多,凡是心裏抵抗的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那就只需要完成最低量就可以了,當然,如果確實自己大腦已經願意接受改變,那也是可以多做幾個,以自己的狀態來決定是否增量!
就如我最開始跑步1.6公里時回到寢室就癱在那不想動,其實按《微習慣》中的說法是因為大腦拒絕改變,但我會強迫自己逐步提升到每天2.4公里,再到3公里,再到最近的4公里,就發現跑三公里之前都很累,但過了三公里就開始享受運動的樂趣了,有時會有越跑越快樂越跑越想跑的感覺!當然如果你問會不會累呢,肯定也會累,但跑到最後似乎已經忘記自己在跑步了,就只想着跑,再跑,接着跑,可能真的如《微習慣》中所說的大腦已經在接受這個改變了,也正如《語文課超有料》中所說的「如果你習慣每天運動,就會非常享受運動後舒服、放鬆的狀態;如果你不得不有一段時間停止運動,就會覺得渾身不自在。」而看到這又會覺得這正好是《微習慣》中提到的已經成為習慣的判定標準,忽然覺得這三本書似乎在等着我去見識到運動的重要性,微習慣的可行性,堅持的必要性了!
而這些書中可以看出,學習和運動的方法絕不可一來就貪多,需要一步一步地來;不可貪快,因為大腦會不適應,會有反抗,需要更多的意志力,而這非常耗精力!
當然目前看到清華北大學生總結出的方法是「輸入,消化,輸出」!並不是大量練題,因為這樣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而這樣會導致一部分學生學習壓力大,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要把一個知識點確實學透學精,然後能夠遇到各種變形題都可以應對!看到這會更加理解學校提出的一課一得,精準化分析後的教學設計了,也很明白講課不是圖老師講完課,而應該追求學生是否能消化老師講的知識點,是否能準確運用知識點了,看完書後那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真是太棒了!
有時候我在想,學生到底要怎麼樣才能提高成績,我想當他足夠信任老師,老師也足夠信任他時,那他的成績會突飛猛進的!
世紀語文樂園:有喜歡寫作的初中孩子們的作品,有願意與學生堅持一周一稿的老師的作品,有實踐後好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