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範圍內,城市的順利發展壯大,並且長盛不衰,大多數時候都建立在——首先擁有不錯的發展基礎。這些基礎包括:擁有平原、擁有海、擁有不錯的大江與河流資源。一個城市在擁有這樣的基礎條件之上,通常情況下想不發展都難。而在我國,擁有這樣資源中一個或多個的區域並不在少數:華北平原、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關中平原、汾河平原、珠三角、杭嘉湖平原、寧紹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
一望無際的富饒平原
在這些平原中,總是能找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農業和經濟基礎良好、適宜發展壯大的城市。
歷史保護建築
但這樣的地方,也容易因為其富庶多產、無險可守、人口聚集、易受自然災害,導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飽受摧殘和戰亂動蕩之苦。
烽火硝煙
但自新中國成立起,華夏這片土地土地終結了從1840年起內外戰爭不斷、百餘年的動蕩歷程。並在之後的發展中,通過不斷的恢復生產和自然災害治理、經濟結構調整和萬眾一心的全民勤奮努力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城市發展體系。也發展了出一眾世界級的城市。
都市風貌
這些城市大多數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原因則很簡單,東部平原更多、面積更廣、河網水道密布、航運發達,也更近海。這裡利既有利於原材料進口,也有利於就近生產加工後再出海供應全世界,而在後來出口轉內需的戰略調整後,這樣的優勢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最先富裕起來的一眾地區。
沿海經濟
在後來的發展中,又通過西部大開發計劃,使得廣大的內陸腹地,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內陸,特別是全球化歷程中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的中西部地區,一眾城市也如雨後春筍般同步崛起。特別是西部地區,發展出了以西安、重慶、成都為代表的大型都市。這三座城市,西安是四個大一統古都之一,而重慶也曾於民族危難之時擔任過全國性政權的重任,如今更是國家中心城市。
西安—古城牆和都市建築交相輝映
唯有成都,即使名字歷經千餘年未變,但「偏安一隅」的標籤和印記,似乎仍然根植於人們心中,難以抹去。
成都之大,在2020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人口2093.78萬人,高居全國第四。排名前三的依次是重慶、上海、北京,無一例外都是直轄市,北京是首都,上海則是長期以來的國家經濟中心,而重慶排名第一其實是有其特殊性的,若嚴格意義上以城市連片中心城區計,則成都可進入三強,也是當之無愧的省會排名第一。
成都位於四川中心,但並不位於人口更多的盆地中心
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成都GPD總量全國城市排名第7,而人均GDP則排名全國第63。「少不入川,老不出蜀」,這其中所隱含的深刻涵義,正是這座城市的真實寫照:龐大規模總產業附加值,分攤到總人口後數值較低,這意味着整體產業附加值的不高,也即意味着擁有龐大的人群在從事着中低端的服務業——大都市是這座城市的外相,不過幾十年光陰,而人間煙火的市井氣息,才是這座城市傳承千年的真實寫照。
成都茶館掠影
成都所處的區域,其實從整體而言,並不具備太多的優勢。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盆地腹地,地表和地下水系均較發達,氣流緩慢不易退散,易受污染並難以治理。除了對本地可能造成生態破壞以外,更可能對順江而下、人口密集的中下游地區的生態產生重大影響。
我國地理和生態多樣性
所以,在環保和生態安全日益成為全球性問題的今天,成都、四川盆地、乃至整個長江上游地區的生態重要性,都決可能再允許這些地區發展高污染高能耗高生態破壞性的產業。大量中低端具有環境破壞性的工業,並不適宜天府之都。
美麗與破壞並存
在整體人口持續向東南沿海流動並仍將持續下去的今天,能夠在西部地區保持人口流入狀態的城市都實屬不易。成都、重慶、西安,包括南寧、貴陽、昆明、太原等城市,都需要做出更多的思考和努力,去經營好城市和帶動周邊發展。西部這片土地是美麗的,即使是人口少數,但依然有數億人口在這裡代代的生存和生活。美麗的土地不僅是人們安放靈魂的家鄉,更應該成為大家安放生活的地方。我們需要為之努力,在保護和恢復好生態的同時,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