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中國》
2021-09-08 16:55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家鄉,那個家鄉可能是出生的地方,可能是居住最久的地方,甚至可能是僅存在記憶里的地方。無論後來走了多遠,在多少地方駐足,當他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時,往往從家鄉開始……

廣西的林海瑩曾一度發誓要離開家鄉,因為貧窮。年輕時候的她嚮往城市,羨慕寫字樓里白領的生活。12年前,林海瑩離開家鄉,坐上綠皮火車,到了廣州,到了深圳;然後,到了電子產品的流水線。「在那種地方背井離鄉的時候,那種感覺真的不好受啊。」

這不單是林海瑩的個人回憶,而是中國一代進城打工人的共同經歷。當下,中國城鄉的差距,正在被一波波經濟發展的浪潮抹平。這時候,人們更願意回到家鄉。畢竟,親人在那裡,家在那裡。「就盼望,家鄉有一份工作,可以讓我做的話,再苦再累自己都願意,有工作的地方,有家了,自己覺得那種感受好像天天都是好日子一樣。」

促使林海瑩回鄉的,是中國農村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之一——土地流轉。這項政策賦予了農民土地的經營權、使用權和轉讓權,它讓農民腳下的土地可以作為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創造價值。

因為土地流轉的政策,火龍果園的經營者才能在農民手中租賃土地。將被分割成條條塊塊的田地連成一片,形成規模。林海瑩現在是股東。她把家裡的4畝土地,全部作價投入到公司的火龍果園。每年拿土地的租金分紅。她也是工人,她在自己的土地上勞作,按月領取工資。「反正你每天都能和自己家人團聚的話,你就不覺得苦,太陽曬也願意。你沒有經歷過那種在外面打工的感受的話,你就沒有體會到在自己家門口,有工作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
(素材來源:紀錄片《流動的中國》 編輯:周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