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通知,要求所有遊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的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防未成年人沉迷網遊持續引發關注......
但在9月6日,話題#花33元租號打2小時王者榮耀#衝上熱搜。

據央視新聞報道,網絡上可以通過租號、買號等途徑繞過監管無限制玩網遊,遊戲賬號租賣已形成灰色產業鏈。

當晚,@騰訊遊戲 回應,賬號租賣嚴重破壞遊戲實名制和未成年人保護機制。

未成年人租號玩遊戲?
記者親測:「很順暢」
目前,不少遊戲平台只是在遊戲登錄時驗證了賬號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並沒有驗證遊戲賬號和使用者身份之間的關聯。
據江蘇廣電總台「我蘇特稿」消息,在某購物平台,輸入「手游租號」等關鍵詞便可以輕鬆查找到大量的租號商家。租號時間往往以小時計價,在一些店鋪,每小時的最低價格甚至不足1元。

在一家銷量過萬的店鋪,店家發來商品鏈接,購買後登錄遊玩不受任何限制。而在第二家店鋪,店家則直接表示「我們的賬號都是成年人的賬號」。

有商家在銷售過程中非但不主動核實買家的年齡情況,甚至將「無防沉迷」作為賣點之一。
防沉迷系統升級史:
技術手段並非終點
2007年起,防沉迷系統啟動。有媒體梳理出一條防沉迷系統的升級史:
最初的要求是所有的網遊玩家需要身份驗證,然而當時的防沉迷系統並沒有與公安系統聯網,網上的身份信息泄露現象泛濫、身份證生成器隨處可見;
而後各大遊戲廠商收緊了防沉迷舉措,未成年玩家用父母的身份證註冊遊戲的案例更是屢見不鮮;
此前網友上傳的一張朋友圈截圖引起了熱議。「60歲花甲老太太,凌晨三點排位用趙雲拿五殺,讓騰訊陷入了沉思」。對此,有網友調侃道:「我奶常山趙子龍」。
顯而易見,這位遊戲玩家很可能是未成年人,然後使用家長的身份證信息進行實名認證,就可跳出防沉迷系統的監管。
直到國內部分遊戲廠商實行了「宵禁」「夜間巡航」「人臉識別」「識別定位」等措施,大部分的未成年玩家才真正有效地被監管起來;
不過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租號、借號、買號等產業趁機蓬勃發展,利用斷網來規避防沉迷,網上防沉迷破解教程傳播甚廣......

多位網絡安全專家呼籲,通過生物識別的方法,比如最常見的就是人臉識別來進行驗證,有助於提高防沉迷系統的可靠性。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每次進行人臉識別,遊戲廠商都需要付出成本,一般的小遊戲廠商根本承受不起。目前,也只有少數遊戲大廠全面接入了這個系統。此外,還有各種漏洞和租號行為。
防沉迷
「標本兼治」是關鍵
可以看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需要多方共同合作、監督。技術層面只是提高了未成年人的准入門檻,但引誘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因素依然存在。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是個系統工程,政策限制的主要作用在於「治標」。「治標」本身當然重要,但只有做到「標本兼治」,才能化解未成年人沉迷遊戲背後的教育問題。限制未成年人遊戲時間,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小步,從根本上消除「沉迷」的種子,管住未成年人的心,才是社會各界的終極目標。畢竟,就算沒了遊戲,未成年人也可能會沉迷於其他事物,走向別的極端,要防止這樣的事發生,校園教育和家庭教育還需共同發力。
除了必要的限制和監督外,春風化雨的教育引導同樣重要。如何鼓勵孩子利用好手中的時間,做更有價值意義的事情,很考驗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智慧。學校不能局限於把知識教給學生,家庭也不能僅僅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各界必須更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對其多陪伴、多溝通、多換位思考,從而以積極的引導豐富其精神世界。就拿網絡遊戲來說,家長和學校與其「談虎色變」,一味排斥,讓孩子心生逆反,不如因勢利導,把孩子對遊戲和網絡世界的興趣,引向更有正麵價值的領域,比如體育、藝術等。
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宗奎認為,在對未成年人提供網絡引導上,需要家長承擔教育責任和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共同努力。對於上網的健康保證,也取決於整個網絡生態環境的優化改善。如果我們用健康、豐富多彩的內容取代了單一、讓人沉迷的網絡環境,讓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建立密切愉悅的交往關係,這樣網上沉迷行為自然而然就少了。
來源:中國科普網 綜合報道自央視新聞、中國青年報、新京報、北京頭條等
編輯:吳桐
審核:王飛
終審:陳磊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