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35年,也就是清朝嘉慶十五年,吉林將軍在五常組織朝鮮族居民引水種稻,所產稻米進貢朝廷,深得皇帝喜愛,成為貢米,五常大米成為被王公大臣們追捧的寵兒,近兩百年的,五常大米以其卓越的品質和口感,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上佳之選。
北緯45°,東經127°,黑龍江五常。正如有些人生來就帶有某種天賦一樣,這裡的寒地黑土生來就會孕育優質大米。光照充足,降水豐沛,晝夜溫差大,肥沃的黑土地堪稱膏腴,是水稻生長的理想王國。
五常人將採用稻花香2號原種育苗,每年的五月插秧季,將這些秧苗深插於黑土地肥厚的腐殖質中,引拉林河、牤牛河、龍鳳湖等幾大水系清澈甘冽的天然河水灌溉,在暖風和煦無霜期中,自然生長。
金秋十月是收穫的季節,人工收割是五常人對五常大米精神的傳承。相較於機械收割,人工收割割下的秸稈較長,在水稻堆放的過程中,秸稈中的營養能夠更充分地哺育稻穗,為新米的誕生,貢獻最後的力量。這也是五常人對好米的執念。
鮮,主要是蛋白質的滋味,是食物營養和蛋白質優劣的標尺,它不僅僅是一種味道,還承載着不同地域間厚重的飲食文化!
隨着時代的進步,人類終於可以在科學層面揭示鮮的本質,天地之光輝,蘊日月之精華,五常大米豐富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豐富的鮮味基礎,讓鮮味可以濃縮為一粒粒結晶,飽滿透亮,自然米香,彈潤勁爽,這是大自然給勤勞的人們最好的恩賜。
有時候食物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慾,一年一季的五常大米,是對稻農們一年辛勞的最大慰藉。
自然饋贈了鮮的基因在食材中深藏不露,而鮮味的釋放則是從烹開始。品嘗鮮的味道無關於任何一種食物的搭配,只是一碗簡單的白米飯便足矣,要相信,對待一粒米的態度就是對生活最好的敬畏。
鮮加強了人們對食物味道的感知,產生超越味道本身帶來的愉悅情感。一餐清粥,一碗米飯,平凡的生活,有了鮮的點綴,就總是能過出滋味,而鮮,讓人類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變的如此深刻而又精彩。
萬千風情的鮮不僅僅是一種味道,它更包含着人們對食材的珍惜與尊重,對真味的提煉與升華和對生命永無止境的探索。五常大米,秉承中華千年文化,傳遞「天和,地和,人和,心和」的美好祝願,五常大米,而鮮的滋味與特質,像一條無形的紐帶,讓您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變的如此深刻而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