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加盟湖人?用規則告訴你有錢不能任性

最近有很多朋友給我留言說,NBA新聞裏面總有一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專業名詞,比如薪金空間、工資帽、奢侈稅、中產合同、交易特例之類,問我能不能用最簡單的語言,講清楚這些專業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沒問題,我接受挑戰,今天就用最短的篇幅,對NBA簽約交易規則做一次極簡科普。咱們不光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免責聲明:

如果你打開NBA官網,或者是NBA球員工會也就是NBPA的官網,在上面查找有關勞資協議的內容,你可以找到一個有600多頁內容的PDF文檔。要把600多頁的文本壓縮到短短三千字內,難免會出現過度的簡化,有一些表達上的錯誤也在所難免,還請各位球迷朋友們多包涵。

勞資協議(CBA)

要討論NBA簽約、交易的相關規則,就必須先從勞資協議說起。

所謂勞資協議,就是由勞方和資方共同簽訂的一份協議,英文簡稱叫CBA(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勞方指的是球員,資方指的是30支球隊老闆。勞資協議最核心的關鍵點,是確定籃球相關收入(也就是BRI)的分配比例。簡單地說,就是NBA聯盟靠運營籃球業務掙到的收入,有多少應該分給球員,有多少分給老闆。在現行的2017版勞資協議里,分給球員的錢大致在49-51%之間浮動。

問題來了,分成比例為什麼會是個區間,而不是個固定的數字?

很簡單,NBA採取的是一種「先分錢、後算賬」的機制,每個賽季開打前先預估BRI收入,球員從這個預估收入中拿走一半也就是50%,賽季打完一算賬,如果BRI收入低於預估值,也就是收入佔比的分母變小,球員收入佔比變大,超過51%的部分就需要返還給聯盟,用於補貼老闆群體。

工資託管(Escrow)

這就是為什麼聯盟每年都要託管一部分球員工資,目的就是為了充當備用金,以便賽季結束後多退少補,使BRI收入的實際分配結果與勞資協議規定的區間相匹配。今年由於疫情的原因,聯盟預計損失超過20億美元,按常理,球員工資的託管比例應該提升。以庫里為例,原本年薪為4300萬美元,按10%的比例託管,只用交430萬,但如果按40%託管,就得上交1720萬美元,真正到手的年薪變成只有2580萬。

但經過最新的勞資談判,NBA最終決定在新賽季繼續維持原定的10%託管比例。此前從5月15日開始按25%比例託管的部分工資,其中的2/3將退還給球員。

工資帽(Salary Cap)

前面說的是聯盟少掙錢的情況,那如果比預期多掙錢了怎麼辦?如果實際BRI收入高於預估值,球員收入的佔比下降,達不到設定的最低值49%,不足的部分就需要聯盟去補齊。補齊的方式,通常就是調高下賽季的工資帽。工資帽漲了,各隊就有了更多的薪金空間可以跟球員簽約,球員的收入自然就水漲船高。所以我們才看到,當NBA在2016年簽下9年240億美元的電視轉播超級大單,BRI收入大幅提升,接下來的16-17賽季的工資帽就直接提升了2400萬,而且隨後的每個賽季都繼續穩步增長。

每個賽季的工資帽都需要提前計算得出,計算過程相當複雜,一般球迷們也不需要深究,但可以記住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工資帽大致相當於預估BRI收入的51%再除以30。道理很簡單,51%差不多是勞資協議規定的球員收入佔比的上限,只要每支球隊給球員開出的薪資總額不超過這個數 ,聯盟就可以確保球員的總收入符合分成比例的要求。

窮人線(minimum team salary)

前面也說了,球員收入佔比是一個區間,有上限也有下限。為了確保球員總收入不低於49%,NBA在工資帽之外也設定了一個「最低工資線」,那就是工資帽的90%,任何球隊的薪金開支都不允許低於這條線。這條」最低工資線「也叫」窮人線「,如果球隊總薪資低於」窮人線「,就需要老闆補齊差額,把差額分發給球隊里的每一名球員,相當於聯盟強迫球隊給隊里的每一個球員加薪。

奢侈稅(Luxury Tax)

簡而言之,工資帽也好,窮人線也好,都是聯盟從宏觀上調控球員收入分成比例的一種工具。但問題來了,聯盟規定了工資帽,是不是所有球隊的簽約、交易都只能在工資帽以下完成?也不是。NBA所施行的工資帽是一種「軟工資帽」,它允許各隊在一定範圍內突破工資帽的限制。這個範圍的上限,就是奢侈稅線。

奢侈稅線的計算同樣很複雜,但也可以做個極度的簡化,大致約等於BRI收入的55%再除以30。各隊可以在工資帽以上、奢侈稅線以下進行簽約、交易等操作,但如果球隊總薪金超出奢侈稅線,就要針對超額的部分繳納奢侈稅。NBA施行的是梯級奢侈稅制,根據不同的額度,分別有不同的稅率,如果是4個賽季內已經3次繳納奢侈稅的「慣犯」,每個額度區間對應的稅率會更高。

薪金空間(Room)

有些朋友可能會問,OK,明明規定了工資帽,卻又允許球隊開支超出工資帽,這工資帽還有什麼意義?這裡有兩個關鍵點,第一,球隊要想在工資帽之上完成簽約,需要滿足一個硬性要求:你必須擁有薪金空間。

很多人對薪金空間有個誤解,認為它就是指「工資帽」減去「球員薪資總和」。如果按這個狹義上的定義來理解,上賽季NBA30支球隊全都沒有薪金空間,因為幾乎每一支球隊的薪金開支都超出了工資帽。但實際上,這個定義不是「薪金空間」的全部。除了「工資帽」和「球員薪資總和」之間的差額之外,每支球隊還擁有不少簽約和交易特例,這些特例,也是他們所擁有的薪金空間。換句話說,如果一支球隊想要在球員薪資總和超出工資帽的情況下籤約新球員,就必須使用他們所擁有的各種特例。如果沒有特例,就沒辦法完成「帽上籤約」。

土豪線(Apron)

第二個關鍵點是,在奢侈稅線之上,NBA還設立了一條「土豪線」,數額大致相當於奢侈稅線上再加600萬美元。土豪線相當於一個硬工資帽,如果球隊工資總額超出土豪線,除了按比例繳納奢侈稅,還將受到一系列懲罰,比如不能先簽後換,並剝奪各種簽約和交易特例等等。

簽約特例與交易特例(Exception)

特例的英文原文是 exception ,顧名思義,就是「例外」的意思。放在勞資協議的語境下,就是雖然明確規定了工資帽,但還是允許有一些例外的情況出現,這就是所謂的「特例」。特例分三種,一種用於簽約,一種用於交易,還有一種是簽約和交易都可以使用。

用於簽約的特例主要有四種,分別是伯德條款、中產特例、雙年特例和新秀特例。伯德條款又叫「鳥權」,包含全額鳥權、早鳥權、非鳥權三種,分別適用於為同一支球隊連續效力三年、兩年和一年的球員,合同的最長年限、起薪和薪資的增幅比例分別有不同規定,目的是為了幫球隊留住老隊員。

中產特例也可以分成三種,分別是全額中產、迷你中產和空間中產。所謂中產,大致是以全聯盟所有球員的平均工資為基準,相當於給了球隊一個獲得聯盟平均水準球員的機會。如果球隊總薪資在土豪線之下,就可以使用全額中產,但如果使用後超出土豪線,那隻能使用不超線的那一部分。如果球隊總薪資已經超過土豪線,就只能使用迷你中產,額度要低於全額中產。如果球隊還有常規的薪金空間沒用完,那就可以使用「空間中產」,額度比前兩者更少一些。每隊每年只能用一種中產特例,也就是說,如果你使用過空間中產,也就會自動失去全額中產的使用權。不管是哪種中產特例,都可以拆分給不同的球員來使用。值得一提的是,湖人目前最大的簽約空間就是一個全額中產特例,價值大概在930萬美元左右。

那什麼叫雙年特例呢?雙年的意思就是每兩年只能用一次,而且只有球隊總薪資在土豪線以下的球隊才能使用。如果已經用過迷你中產或空間中產,那就自動失去使用雙年特例的機會。新秀特例就很好理解了,球隊跟新秀簽合同可以無視工資帽限制,按照聯盟給定的新秀合同範本簽約就好。

前面講到4種專門用於簽約的特例,分別是伯德條款、中產特例、雙年特例和新秀特例,接下來講講兩種既能用於簽約、也能用於交易的特例,分別是底薪特例和傷病特例。當一支球隊的總薪資已經超過工資帽,又沒有其他特例,如果他還簽下新球員,就只能以底薪簽約,最長只能簽兩年。底薪的具體額度跟球員的年資相關,在NBA打的時間越長,底薪的額度越高。傷病特例則是指球隊出現重大傷病,該球員被醫療團隊診斷為賽季報銷,球隊就可以用傷病特例來簽下一名新的球員,合同金額不能超過報銷球員年薪的一半或全額中產。

專門用於交易的特例叫交易特例,英文簡寫叫TPE。一般來說,球隊不能在交易後工資總額超過工資帽上加10萬元。但如果有了交易特例也就是TPE,球隊就有機會突破工資帽的限制完成交易。A球隊有個年薪100萬的球員叫張三,B球隊有個年薪200萬的球員叫李四,兩人之間的工資差是100萬,如果AB兩支球隊達成了張三和李四的交易,就形成了一個價值100萬的交易特例,你可以粗略地理解為,A球隊把一個價值100萬的交易特例送到了B球隊,B球隊可以在一年內用這個100萬的特例跟其他球隊進行交易。說白了,交易特例就是為了記賬需要,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延期支付的貨幣,但球隊只能用它來做交易,不能直接用它簽約球員。得到交易特例有很多限定條件,普通球迷就沒必要去深究了,只要理解交易特例到底是什麼意思,具體怎麼用就好。比如在詹姆斯2010年加盟熱火時,騎士就從熱火得到了一個價值1500萬美元的交易特例。

564>

「魚樂NBA」專註提供深度籃球評論,

每周1-3篇,不定期更新

微信視頻號:阿魚

企鵝號/B站:阿魚說球

微信公眾號:魚樂N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