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舊事!97年麥迪與喬丹的緣分起點,芝加哥兄弟情令其化為泡影

相比於費城、洛杉磯、紐約,芝加哥人口雖多卻算不上頂級球市。之所以公牛能與湖人、費城、凱爾特人等豪門並駕齊驅,皆是因為籃球之神的光芒在漫漫15年里照耀着風城。還有他的好兄弟斯科特·皮蓬,才華橫溢的二人以一種山鳴谷應之勢睥睨聯盟。

因為神與蝙蝠俠的存在,芝加哥公牛的豐碑常年屹立不倒。1994年至1998年,老邁的公牛們完成第二次三連冠,一舉奠定了NBA歷史第一王朝的地位。這一壯舉在後人看來不可思議,實際上似乎又冥冥中自有註定。

在邁克爾·喬丹第一次退役期間,以及公牛完成三連冠前夕,曾發生過兩件事幾乎讓皮蓬與喬丹分道揚鑣。倘若蝙蝠俠沒能陪神走完芝加哥生涯的最後一程,想必公牛王朝的威信力也會大打折扣。

來自領袖的讚美

在籃球領域內我已然擁有一切,再也沒有前進的動力。所以,是時候結束我的籃球歲月了」。1993年喬丹第一次宣布退役,在父親去世的背景下,籃球之神決定扔掉過去。領袖離隊,皮蓬成為新的執牛耳者。可是他不太適應新角色,帶隊成績不佳,季後賽道路更是磕磕絆絆。

1994年選秀大會前四天,公牛總經理傑里·克勞斯撥通了超音速(雷霆前身)主帥喬治·卡爾的電話,提出用皮蓬換取超音速當家球星之一的肖恩·坎普以及選秀權。為了促成這筆交易,克勞斯將皮蓬一通狂吹,說他是後喬丹時代最偉大的球星,得分、籃板、助攻、搶斷、蓋帽五項數據均是球隊榜首。在NBA歷史上,除了50大巨星戴夫·考恩斯外還無人做到。除去一些浮誇的辭藻,皮蓬的確是那個年代最全面的球星之一。

當時超音速的雙人組是加里·佩頓和肖恩·坎普,兩位頂級球星之間不太來電,所以卡爾對這筆交易抱有很大的興趣。攻防一體的佩頓+攻守俱佳的皮蓬,搞不好會是一對叱吒聯盟的組合。於是他撥通了正在棒球領域闖蕩的喬丹,期望徵求到這位皮蓬前隊友的意見。

你當然該這麼做,皮蓬能讓隊友變優秀,而坎普不行」。在與喬丹閑聊了一些棒球聯盟的事後,卡爾終於從他口中得到了最期待的答案。於是乎他們在選秀前一天同意了這筆交易。誰曾想,球隊將要交易坎普的消息不脛而走,「雨人」在西雅圖的球迷們在街頭大吵大鬧,甚至給管理層打電話狂噴髒話。

這件事令時任超音速掌權者阿克利心中產生了陰影,不得不選擇推遲交易。滿心期待的公牛總經理克勞斯很生氣,在選秀夜突然變卦,要求超音速支付大量的現金才肯完成交易。阿克利也是傲嬌的主,見對方如此態度索性取消了交易。

從當事人的角度考慮,喬丹可能沒有預料到自己會重回賽場。所以他把自己的夥伴大方地推薦給喬治·卡爾,結果交易一波三折胎死腹中。誰又能說不是上天註定要喬丹實現偉業呢?

暮年之神的憤慨

1997年夏天,殺回芝加哥的喬丹率領公牛斬獲兩連冠,但是以克勞斯為首的球隊高層又開始密謀着交易皮蓬。當時的蝙蝠俠32歲仍處於巔峰年紀,但他背上的傷非常嚴重,每場比賽打十多分鐘就得下場休息。

彼時的公牛雖然看上去一片繁榮,實際上內地里勾心鬥角。尤其是喬丹和總經理克勞斯勢同水火。前者以球員身份助公牛登頂巔峰,後者以經理身份為球隊挖掘引進了皮蓬、「眼鏡蛇」霍勒斯·格蘭特、丹尼斯·羅德曼、羅恩·哈珀等奪冠功臣,還力排眾議將「禪師」菲爾·傑克遜從G聯賽提拔為主教練。二人都覺得自己是公牛王朝的創造者,但是球隊里的其他人並不好輕易站隊。

特雷西·麥克格雷迪是1997年的第九順位,身為阿迪達斯訓練營的頭號球員,其天賦之高可想而知。公牛高層對他垂涎已久,選秀前克勞斯告訴他:「我們要用皮蓬來換你」。麥迪甚至親自去了芝加哥與其會面。

選秀夜麥迪坐在小綠屋裡,腦海里一想到自己即將聯手喬丹,甚至緊張地抖起腿來,「整個NBA的歷史差一點被改寫了。我去芝加哥見到了喬丹,見到了公牛的球員們,18歲的我對於即將發生的一切完全不敢想像

就在離交易達成僅有一步之遙時,喬丹得知了公牛管理層的意圖。他直接向克勞斯發話:「你要是敢把皮蓬換走,我就直接退役!」於是乎,麥迪與喬丹的聯手夢想無疾而終。

很多人都以為是喬丹阻止了這場交易,實際上當時的克勞斯恨喬丹一個洞,無論對方如何阻止他都決心要將交易完成。是公牛老闆雷恩斯多夫站出來說話,他怕喬丹真的走了,新建球館會因此上座率暴跌,所以才讓喬丹在此次逼宮之戰中取得勝利。

後來的故事婦孺皆知,喬丹與皮蓬以不可思議的表現奪得了第六座總冠軍。儘管當時的皮蓬因傷病不復當年,可畢竟麥迪那時還小,不可能複製喬丹與皮蓬間的默契。這麼看來,籃球之神的一怒,也是公牛成為傳奇的重要一環。

客觀地說,喬丹是皮蓬的球場導師,他倆不像斯蒂夫·納什與阿瑪雷·斯塔德邁爾那般靈魂同體,也不像勒布朗·詹姆斯與德懷恩·韋德那般纏綿粘膩。甚至於皮蓬的50歲生日大會,喬丹居然沒有出席。

改編偉大恩格斯的一句話:為了達到偉大的目標,球隊里的每一位球員都需要牢記最關鍵的東西,不能因為因那些鼠目寸光的蠅頭小利迷失方向。偉大的兩個人未必能成為摯友,但他們互相了解,在成就自我的路上誰也離不開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