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NBA聯盟中五個位置分工明確。
控球後衛負責傳球控球,掌握球隊攻防節奏組織串聯;得分後衛顧名思義,主要以外線投射拿分;小前鋒與得分後衛功能相似,但身材相對高大的他們,往往也肩負起了進攻籃筐的重任;大部分大前鋒則是負責內線的臟活累活,包括防守補位或是卡位搶籃板等等。
而中鋒球員,往往是一支球隊中最為高大的存在,在以往的籃球場上,他們的任務主要是保護籃下和收割防守籃板,進攻端則在籃下禁區附近區域攻擊對手。
勾手、跳投、抽冷子扣籃甚至中短距離跳投等等,都是當年的中鋒必須熟悉掌握的進攻手段。
一句話,除了極少數中鋒以外,以往大部分中鋒的戰場,都在籃下!
我的地盤我做主,有我在,連只蒼蠅我都不會放他進來。
友情提示,以上大概是五到十年前的中鋒球員該乾的事兒,如今滄海桑田,聯盟已經進入了小球時代,中鋒球員的處境,同當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首先在進攻端上,由於聯盟中三分球的風行,越來越多的內線球員開始把進攻起點設在了三分線上,三分球已經不再是小個子球員的專利,很多中鋒球員已經將這門技術轉變成自己的常規武器。
用網上查閱到的數據舉個例子做個對比:
郵差馬龍生涯三分球310投中85,投籃命中率27.4%。
麥克海爾157投41中,命中率26.1%。
鄧肯168投30中,命中率17.9%。
姚明10投2中,命中率20%。
霍華德54投5中,命中率9.3%。
奧尼爾22投1中,命中率4.5%!
可以看出來,以往的內線球員特別是中鋒球員,基本不會將三分投射作為自己主要的進攻手段。
上天給了我巨大的身軀和無窮的力量,是讓我在內線翻江倒海的!
三分球?讓那些小後衛去玩兒吧,我可沒興趣。
可時過境遷,如今新一代的中鋒球員呢,他們是如何打球的呢?
76人隊中鋒大帝恩比德,在本賽季場均要投出2.9個三分球,命中率倒也還不錯,達到了42.2%。
湖人隊中鋒大前鋒戴維斯,場均投出2.5次三分球,命中率29.3%。
掘金隊中鋒約基奇,場均投出3.6次三分球,命中率41.4%。
雄鹿隊中鋒洛佩茲,場均投出4.5次三分球,命中率34.4%。
森林狼隊中鋒唐斯,場均投出5.2次三分球,命中率37.2%。
獨行俠中鋒大前鋒波神,場均投出6.2次三分球,命中率36.9%。
魔術隊中鋒武切維奇,場均更是投出6.5次三分球,命中率41%。
中鋒進攻手段外線化甚至三分化已經成為了潮流,沒有一點三分籃子你好意思說自己是NBA內線?
有意思的是,就在十幾年前,如果中鋒投三分會被視為軟弱或者不體面,諾維斯基如果不是拿到了一次冠軍,想必軟蛋的名號是很難摘下的,而當年拜納姆在比賽中投出三分球後,教練暴怒的場面,也是歷歷在目。
時代不同了,誰說中鋒三分不如後衛,我搶的就是後衛的飯碗。
那麼為什麼突然中鋒開始吃三分球這碗飯呢?
原因也很簡答。
第一,小球時代堅持內線單打已經近乎於行為藝術,為了給後衛或者前鋒留出進攻空間,中鋒必須離開禁區拉開球場空間,那麼很自然的,三分投籃似乎就成為中鋒球員的一大進攻選項。
第二,在養生籃球愈演愈烈的今天,為了延長職業生涯壽命,遠離禁區出來輕鬆投籃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傷病的發生。
第三,聯盟的攻防速度和節奏越來越快,而內線單打已經跟不上新形勢,與其費勁巴拉的在內線折騰,還不如輕鬆投個三分球。
至於中不中,無所謂,反正現在能搶籃板球的後衛那是一抓一大把,後衛搶了我的活兒,我也搶你的!(沒錯。我說的就是你,威少!你愣是將亞當斯逼成了聯盟第一大卡鋒)
潮流也許不可逆,如今的變化沒人能說得清楚是好是壞,畢竟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
但是麵包君希望有朝一日,能再見到雖然並不華麗但卻熱血激情的內線攻防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