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小保
清明檔即將到來,由陳建斌執導的《第十一回》已率先首映,獲得不俗口碑。
據當前觀眾評論反映,這部電影所使用的章回體敘事結構十分新穎,而且該片對話劇這一形式的影像化呈現也讓人印象深刻。
然而,縱觀國內外影片,章回體結構這一敘事形式已被多次應用在電影作品中,與話劇、音樂劇等舞台劇題材相關的電影作品亦不勝枚舉。這篇文章,情報君就為大家梳理一下舞台劇電影化的近年樣態,同時,我們也發出疑問:舞台劇電影化,何以出彩、何以取勝。
▲電影《第十一回》海報
當舞台劇被搬上大銀幕
縱觀世界影史,把舞台劇搬上大銀幕一事,早已有之。而其中,又以改編音樂劇和話劇的數量為最。
眾所周知,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是世界兩大音樂劇聖地,產出過諸如《劇院魅影》《貓》《媽媽咪呀》等音樂劇名作;因此,百老匯音樂劇或者西區音樂劇自上世紀起便的電影改編選材。與音樂劇一同成為英語電影常備選材的舞台劇形式,還有話劇。比方說,《慾望號街車》(1951)《十二怒漢》(1957)等影視上的重要之作便是由同名話劇改編而來,《海上鋼琴師》這部文藝佳作改編自意大利劇作家亞歷山卓·巴利科於1994年創作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斯皮爾伯格的《站馬》則改編自英國國家劇院的同名話劇。
青睞於從話劇作品中選材改編的不止有英語電影,以黑澤明作品為典例的日韓電影亦留下了很多佳作。比方說,黑澤明執導的《蜘蛛巢城》《亂》分別改編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和《李爾王》。在韓語電影方面,奉俊昊執導的《殺人回憶》、朴光鉉執導的《歡迎來到東莫村》等作品均改編自話劇。
而在華語電影方面,中國大陸地區在建國後改編電影次數最多的話劇應屬曹禺先生的名作《日出》,據相關文獻資料,該劇被改編成電影的次數共超十次,最早甚至能追溯到1938年。進入新世紀後,取材或改編自話劇的華語電影更不乏商業大作。比方說,張藝謀執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就有不少曹禺經典話劇《雷雨》的影子,同年馮小剛執導的另一部大片《夜宴》則應脫胎於莎士比亞話劇《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和情節。
然而,與英語電影相比,亞洲地區的電影似乎較少改編音樂劇。從更大的視角來看,亦可以聯想到歌舞片在亞洲地區至今仍不怎麼受觀眾青睞,所以相關題材的電影產出也因而較少——近年來,不僅鮮有華語電影人製作或投資歌舞片,就連引進自海外的歌舞片(多為印度寶萊塢電影或者迪士尼電影)在票房上也幾乎難以和劇情片抗衡。在日本,亦只有2019年上映的電影《與我跳舞》小火了一把(該片主角是出演了周杰倫《說好不哭》MV的三吉彩花)。
關於這一點,電影學界已有過不少的討論和爭辯,多數學者認為歌舞片在亞洲地區不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這個地區的傳統舞台劇中並沒有發展出像齊格飛歌舞那樣的形式。
以《富麗秀》留名青史的齊格飛,在二十世紀初曾一改當時以歌舞雜耍表演、歐式輕歌劇為主的百老匯演出,繼而將歌曲、舞蹈、喜劇融合在一起,徹底革新百老匯演出形式。此後,這些革新的特點不僅深刻地影響了西方舞台劇的呈現形式,促進了音樂劇的火熱,還潛移默化地讓歐美觀眾欣然接納歌舞片。
▲電影《歌舞大王齊格飛》(1936),該片也是第九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而在中國,古時所流行的是京劇、崑曲一類的戲曲表演,到了近現代很長的一段時間裏,舞台上所演出的多為樣板戲,直到改革開放後,音樂劇作為「舶來品」才開始在國內受到關注和實踐。儘管如此,2019年湖南衛視綜藝《聲入人心》的播出,音樂劇這一形式在國內的知名度才算有了質的飛躍。
華語世界的實踐
雖然改編自音樂劇的華語電影寥寥無幾,但是,來自話劇領域的電影實踐近年來卻逐步增多,甚至結出了一些可人的果實。同時,電影和話劇的雙向互動也更為頻繁。
首先,儘管口碑參差,除《日出》《雷雨》《茶館》這類經典話劇外,可用作電影改編的新本子在增多。比如,鄧超、俞白眉先後將白眉工作室的人氣之作《分手大師》《惡棍天使》搬上大銀幕;話劇作品大戶開心麻花更是自2015年起便對自家本子進行有序的電影改編。
其次,包括編劇、導演、演員在內的廣義「話劇人」也在更積極地走入大銀幕,其中不少人還憑着自身實力大放異彩。以開心麻花出品的作品為典例,近年就有沈騰、馬麗、任素汐等演員,他們也憑藉著《夏洛特煩惱》《無名之輩》《驢得水》等口碑之作逐漸培養起了自己的觀眾市場。而在編劇、導演方面,也有像饒曉志這樣穩紮穩打的例子——從《你好瘋子》到《無名之輩》再到《人潮洶湧》,饒曉志電影的口碑一直在穩步提升。
最後,除了話劇領域向電影領域的單向輸出之外,更多的影視演員也願意花時間進入劇場學習,以此來磨練自己的演技。比如說,胡歌長期參演賴聲川執導的話劇《如夢之夢》,倪妮主演了同為賴聲川作品的《幺幺洞捌》,近期亦有偶像明星參演經典話劇的官宣消息等等。此外,甚至還有影視演員也願意挑戰需要唱演俱佳的音樂劇,比如韓雪從2018年開始便是中文版音樂劇《白夜行》的絕對主角。
▲近年上映的開心麻花電影
沒有了在場,勝在有故事
儘管如此,放眼全球,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舞台劇電影化並非萬試萬靈。
在音樂劇方面,儘管眾星雲集,2019年的《貓》仍以雷人的造型和不盡人意的劇情在上映時期滿獲媒體吐槽。類似地,於2015年上映的杜琪峰執導電影《華麗上班族》儘管齊集張艾嘉、周潤發、陳奕迅、湯唯等一眾大咖,但是拍攝背景的舞台化處理以及較為業餘的演員唱功卻讓這部具有實驗性意義的片子變得充滿爭議。
在話劇方面,儘管優質的本子已通過劇場檢驗和積累了一定的粉絲基數,但是仍遠不及當前電影觀眾的體量;再者,現場表演常用的誇張肢體、浮誇表情等表演方法也容易成為大銀幕作品裏的扣分點。以開心麻花出品為例,2015年首試上映的《夏洛特煩惱》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最終斬獲14.48億票房;2017年上映的小成本電影《驢得水》口碑票房雙豐收;此後,《羞羞的鐵拳》更是將開心麻花電影的票房推至超20億的高度。
由此,我們不得不思考:舞台劇電影化,何以出彩、何以取勝。
情報君認為,一部出色的舞台劇改編電影,並不以還原現場演出的「在場感」取勝,而應以講述好舞台劇原作的故事內容出彩。
舞台劇和電影作為依靠兩種完全不同的媒介形式而存在的藝術,天生就有「壁」。援引饒曉志2010年的採訪所言,電影是拷貝後在一塊塊的大屏幕上演,而話劇可貴之處就在於每一場都會有所變化的真人演出。好比《暗戀桃花源》,自1986年首演開始,三十多年裡不僅有無數的演員搭配,更有持續更新的演出版本。而其於1992年上映的同名電影,雖也是經典之作,但卻已是另外的、相對靜止的樣貌了。
▲《暗戀桃花源》話劇劇照
幸運的是,如今越來越多嘗試舞台劇影像化的創作者們並不會拘泥於對「在場感」的還原,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故事內容的把控上。又因國內很多成名的影視演員早年都有豐富的舞台劇(尤其是話劇)參演經驗,他們在主導相關創作時也似乎更有把握,就像馮小剛之於《芳華》、陳建斌之於《第十一回》。
不過,與話劇電影化相比,音樂歌舞劇電影化的國內前景仍頗不明朗。然而,儘管這個市場當前的體量較小,情報君仍期待國內有一天能產出像《身在高地》那樣的新鮮改編劇目,像2021版《西區故事》那樣的大導之作,甚至像《愛樂之城》那樣優秀的原創劇本。
此外,電影化並非舞台劇影像化的唯一選擇。在舞台劇演出產業臻於成熟的歐美國家和地區,劇院、導演等從業者都更願意選擇展播官方錄像這一形式,好比享負盛名的英國國家劇院的NT Live。
再者,為了長久地保持現場演出的吸引力,多數舞台劇的出品方和製作方並不會輕易地開啟官方錄像展播,即便要展播,他們也會考慮好配套的營收方案。就拿去年上線Disney+的大熱音樂劇《漢密爾頓》來說,因為迪士尼為這部電影的獨家發行權豪擲了7500萬美元,據外媒報道,「這可能是影史上最昂貴的一宗購買已製作完成的電影」的交易。這樣的大筆交易,對國內當前的舞台劇影像化市場而言,不可不謂是天方夜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