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我的記憶里關於種族大屠殺的事件,無非有五個
第一是德國屠殺猶太人,第二是盧旺達種族大屠殺
第三是紅色高棉大屠殺,第四就是波黑塞族大屠殺,第五就是南京大屠殺
其實就算是當下,在某些國家地區的一些種族滅絕論和種族優劣論,從來沒有消失過
然而最近發現一部電影 也是關於種族屠殺的
整部電影看下來會讓人感覺心理極度壓抑
(可能是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我在看這部電影時也一度被震懾住了)
這部電影評價很高,被認為是最佳的波蘭電影之一,但筆者奉勸大多數朋友不要輕易嘗試觀看此電影,尤其是完整版,因為受震懾程度很可能遠超你的想像
但是本着有好電影就要推薦出來的宗旨,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去跟大家說說
這部波蘭反戰爭題材電影——《沃倫》
這雖然不是一部恐怖片,卻比任何恐怖片都恐怖血腥。
電影改編自二戰期間烏克蘭人在沃倫地區對波蘭人的種族清洗——沃倫大屠殺。
10萬波蘭人被殘忍地殺害,大多是手無寸鐵的婦女和兒童。
這部電影,獲波蘭電影獎最佳影片、導演、剪輯等八項大獎。
二戰前,沃倫地區一直是波蘭治下的一個烏克蘭人、波蘭人和猶太人的共同居住區。
波蘭人一直是富裕的農場主和上層階級,掌握着豐富的社會資源,烏克蘭人反而成為了貧農社會底層。
烏克蘭人信奉東正教,波蘭人信奉天主教,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加劇着兩族人民的矛盾。
電影中,東正教牧師積極動員烏克蘭人清算波蘭人。
影片中,以一個波蘭女孩索菲婭悲慘的親生經歷來告訴觀眾那段曾經發生在沃倫地區的血腥往事。
影片以索菲婭姐姐的婚禮為開端。
身為波蘭人的姐姐嫁給了一個英俊的烏克蘭男孩,兩族人民在喜慶的婚禮上載歌載舞歡慶着。
但喜慶之下,民族矛盾已經逐漸開始激化。
索菲婭的姐夫因為娶了波蘭姑娘被歧視,賓客們也在議論紛紛。
平靜之下暗藏着危機。
索菲婭愛上了一個烏克蘭男孩,但是她的父母卻為了豐厚的嫁妝將她嫁給一個波蘭鰥夫。
不久,二戰爆發,局勢緊張。
戰爭很快激化了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身處戰亂中的索菲婭開始了苦難的生活。
短短時間內,沃倫地區政權不斷更替,在此生活的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第一次更換政權:
1939年-1941年,布爾什維克紅色政權席捲沃倫地區。
「打倒地主」的口號響徹整個地區,索菲亞丈夫一家遭到流放。
索菲婭被烏克蘭男友救下,但男友卻在索菲亞生產因給不出贖回索菲亞的伏加特,慘遭俄軍官殺害。
第二次更換政權:
1941-1943年,德軍納粹佔領沃倫地區,視猶太人為低等級人的德軍開始了洗劫式屠殺。
飢餓恐慌屠殺籠罩着沃倫上空,索菲亞丈夫因為砍掉偷雞賊的一直手臂遭到報復,被砍掉腦袋送回索菲亞的面前。
索菲亞成為寡婦,日子更加艱難。
第三次更換政權詞:
1943-1944年,德軍撤退後,烏克蘭起義軍開始了針對波蘭人的種族滅絕性大屠殺。
索菲婭目睹了身邊所有人被各種變態手段殘害致死,姐姐姐夫也慘遭殺害,姐姐被當場砍掉頭顱。
逃亡過程中,只看得到四周屍橫遍野,血腥遍地。
最終,索菲亞絕望地帶著兒子逃進森林。
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母子最終倒下了,被飢餓的野狼分屍。
最後,母子跨過邊境線被初戀情人接走,不過是索菲亞彌留之際的幻想。
電影拍攝尺度很大,非常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慘絕人寰的屠殺細節。
血腥暴力的分屍、焚燒、剝皮、割頭,在片中隨處可見。
歷史圖片:
電影畫面:
本片最震撼可怕的地方不是這些虐殺的鏡頭,而是在戰爭催化下兩族人民人性的轉變。
昔日農田裡嬉笑怒罵共同勞作的村民,親密無間地玩耍的同伴,一夜間滅絕人性變成殺人狂魔。
平時勞作的鋤頭鐮刀斧頭都成為殺人的工具,兩族之間只剩無休無止的變態殺戮。
最恐怖的是有些混血家庭,烏克蘭極端分子曾經要求一個烏克蘭丈夫和波蘭妻子生下的孩子殺死自己的母親,這樣便能活命,兒子當然拒絕,於是同母親一同被害。
有些還沒有發瘋的烏克蘭人拒絕參與殘暴的屠殺行為,竟然也被極端分子一同殺害。一個烏克蘭少年竟然因為這種原因,用鋸子將自己的親叔叔活活給鋸死了…
波蘭沃倫大屠殺紀念碑波蘭語碑文:如果我忘記他們,天主啊,也請你忘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