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剛剛被巴基斯坦使用殲十按在地上一頓摩擦後,印度決定在自家「引以為傲」的航空航天方面找回場子,打算讓世界知道印度的實力絕非吹出來的。
「大家都不看好你,偏偏你最不爭氣」,就當全世界的焦點彙集在印度的火箭發射,全體翹首以盼時,沒想到印度又在國際社會的眼皮子底下整了個大活兒。
號稱印度「最靠譜的火箭」不出意外的又出意外了,運載火箭點火升空時,印度人民歡欣鼓舞,發射中心一片掌聲。
此種半場開香檳的行為卻在七分鐘後「啪啪」的打了集體印度國民的大嘴巴子。
更加可笑的是在被打臉不到幾個小時的時間,印度網民就將此次運載火箭發射失敗的原因歸結於印度航天系統內部的「中美間諜」,並且群情激奮的表示不抓住幕後元兇誓不罷休。
一、衛星發射失敗過程
時間來到印度當地時間5月18日凌晨5點59分,地點位於印度「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印度本次準備發射的是PSSLV-C61運載火箭。
火箭為「XL」構型,配備六個固體燃料火箭助推器,火箭總高度為44.5米,總重約320噸,這是PSLV系列的第63次發射,也是印度航天史上第101次發射任務。
本次發射的目標是將其搭載的EOS-9衛星送入距地面約535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
該衛星重達1694公斤,配備了合成孔徑雷達,具備全天候、全天時的檢測能力,印度計劃將其用於農業、環境檢測以及軍事偵查等領域。
發射中心內,隨着播報員倒數結束,六個固體燃料助推器與火箭芯一級同時點燃提供初始推力,助推器在燃燒約70秒後耗盡燃料,然後墜入孟加拉灣海域。
此階段無論是地面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還是觀看直播的印度群眾,無不歡欣鼓舞,爆發出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隨着第一級助推器的脫落,第二級液體燃料發動機立即點火,持續燃燒約2分30秒,這一階段將會把火箭送入亞軌道,飛行高度突破100公里,速度增至約4.2公里每秒。
在第二級燃料燃燒期間,運載火箭衝出大氣層,保護衛星的整流罩在發射後約3分鐘拋離,衛星暴露於太空中。
在發射約6分鐘過後,第二級燃料助推器分離,第三級低溫液體發動機點火,儘管初始點火階段一切正常。
但隨後遙測數據顯示,火箭速度出現驟降,飛行軌跡偏離初始預定路線,地面控制中心在第三級點火約一分鐘後失去全部數據,直播畫面被緊急切斷。
在第三級助推器故障後,原定於在發射後約十分鐘點火的第四級固體燃料發動機未能啟動,火箭徹底失去動力。
最終火箭未能將衛星加速至太陽同步軌道所需的7.8公里每秒的速度。
第三級發動機可能因燃料供應不穩定或燃燒時壓力異常導致推力不足,此外導航系統故障也可能引發火箭姿態失控,無法維持正確航向。
因此EOS-9衛星因未達到預定高度的535公里,最終會墜入大氣層燒毀,或滯留於一條無法執行任務的低地球軌道。
二、「婆羅多贏學」下的印度民眾
通過印度這次火箭發射失敗可以看出,此次任務中前兩級表現正常,第三級點火後數據突然丟失,表明故障可能源於未被充分驗證的部件或未覆蓋的極端工況測試。
相比之下,中國長征系列火箭通過「雙五歸零」等嚴格質量管理體系,將故障率控制在1%以下,更加凸顯了印度在系統性驗證上的短板。
因此,此次失敗既是印度航天跳躍式發展的縮影,也為全球航天業提供了警示,航天強國之路不僅需要雄心,更依賴紮實的工業根基與開放創新的體系支撐。
對比中國的航天事業和航天系統,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看出兩國間的差距,但一直以來將東方大國作為競爭對手和假想敵的印度群眾可不懂這些。
儘管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在發射失敗的不到三小時內就在官方賬號上發佈了此次事故的詳情。
但群情激奮的印度人民卻依然固執的認為此次發射失敗不是因為自身技術實力不過關,而是無中生有的將事故原因歸咎於航天系統內部的「中美間諜」身上。
通過社交媒體我們可以看到在相關話題下方的留言區中充斥着大量令人啼笑皆非的言論。
有且不限於「系統大清洗,嚴查中美間諜」,「我堅信發射沒有失敗,是特朗普從中作梗」,「是中國的導彈擊落了我們的衛星,我們應該以牙還牙」。
看似種種離譜到天際的評論,其實從側面映射出了印度廣大群眾對自己國家實力和現狀的認知偏差。
畢竟莫迪政府一直將中國當成最大競爭對手,沒實力又好面子,只能將自身國力經過誇大其詞的虛假宣傳來提振民眾的信心。
本次發射事故不由得讓人想起了印度在2021年GISAT-1衛星發射失敗——同樣是第三級發動機的問題。
技術調查發現助推器發動機的液氧渦輪泵軸承磨損的非常嚴重,推進劑混合比失衡。
更讓人無語的是,這次發射是為了配合莫迪政府的「航天季」宣傳。
質量控制部門居然特批了還沒完成全周期冷試車的發動機組件,這哪裡還是航天科學,分明是「政治挂帥」在作祟。
事實上,印度的航天工業體系其實早就埋下了隱患,雖然印度的航天預算每年都在漲,但關鍵技術自主化率低的可憐。
高推力發動機有43%得靠俄羅斯和法國,星載合成孔徑雷達61%得從以色列和加拿大進口,看看中國長征火箭都能一箭多星了,印度還在為基本入軌能力發愁。
三、政治作秀中的自我迷醉
2024年印度五次發射已經失敗了兩次,15%的發射失敗率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不少,而這次發射失敗的時機也挺耐人尋味。
距離印巴「5.7空戰」慘敗才過去11天,在那場空戰中印度14架「陣風」戰機被巴基斯坦的「殲10-CP」和「霹靂15」打得毫無還手之力。
印度的告警系統因為沒有巴基斯坦雷達信號,數據庫完全成了擺設。
更諷刺的是,印度在邊境展示的S-400防空系統也被巴基斯坦的CM-400AKG彈道導彈摧毀了部分關鍵子系統。
印度地方媒體還傳出操作員與系統共存亡的報道,這下徹底戳穿了官方的謊言,可面對軍事失利,印度政府居然選擇了自我麻醉。
從5月13日開始,印度全國搞了十天的慶祝活動,宣稱要讓每個印度人都知道偉大勝利。
這種掩耳盜鈴的行為和莫迪政府在WTO起訴美國關稅,在邊境展示S-400等操作形成了一個荒誕的閉環。
莫迪政府試圖用勝利敘事來掩蓋實力不足,結果在國際輿論場里成了笑話,印度的這些迷之操作,其實都是大國雄心和現實骨感碰撞的結果。
莫迪政府一直把印度包裝成下一個中國,說印度14億人口的市場潛力能替代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樞紐。
但中美5月12日達成關稅和解協議後,美國企業紛紛向中國追加訂單,印度的「印度+1」戰略瞬間崩塌。
更糟糕的是,印度的營商環境越來越不穩定,外資的信心也即將流失殆盡,2024年外資凈流入暴跌了85%。
小米48億元資產被凍結,比亞迪10億美元投資被審查,這種事兒太多了。
在戰略層面,印度好像還沒意識到自己已經掉進了美國陷阱,美國拉攏印度加入「四方會談」,還推動F-35軍售。
表面上是戰略夥伴,其實把印度當成了「印太戰略」的棋子,一旦印度失去了牽制中國的作用,美國就會棄卒保車。
就像特朗普政府在印巴衝突中火速站隊印度,其實不過是想製造地區動蕩,轉移國內矛盾,順便試探中俄的反應。
印度的困境歸根結底還是規模擴張和技術沉澱失衡的結果,在航天領域,印度雖然提出了2040年載人登月的計劃,但只把19%的預算投入到了基礎研發。
熱防護系統、自主導航這些關鍵技術一直停滯不前,這種彎道超車的思維在軍事領域也存在。
印度既想靠外購裝備來堆積實力,又不願意投入資源構建完整的工業體系,結果就是陷入了萬國牌裝備的兼容困境。
更危險的是,印度現在把「婆羅多贏學」當成了政治正確,從宣稱「陣風是殲-20的剋星」到炮製「對華作戰有把握」的狂言。
這種自我催眠的敘事不僅掩蓋了實力差距,還可能把國家推向危險的境地。
當印度退役將軍說出「打巴基斯坦吃力,但打中國有把握」這種荒誕的話時,這和用孫悟空的毫毛打敗孫悟空的笑話有什麼區別呢?
結語
印度最近的這些操作就是一場荒誕的政治秀,用發射衛星轉移軍事失利的注意力,用WTO訴訟刷存在感,用勝利宣講麻醉民眾。
但技術故障不會因為政治口號就消失,軍事差距也不會因為宣傳就縮小,國際博弈更不會因為虛張聲勢就改變規則。
當美國在印巴衝突中「選擇性干預」,在關稅問題上「選擇性無視」時,印度該清醒清醒了,與狼共舞最後只會成為狼的獵物。
這場航天悲劇只是印度戰略困境的冰山一角,在「婆羅多贏學」的狂歡背後,是一個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方向的縮影。
莫迪政府要是還沉迷於露臉的政治表演,還不如聽聽國際輿論的聲音,畢竟在航天領域,實力永遠比口號更有說服力。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參考資料:
中國能源報 2025-05-18 《突發:印度發射失敗》
航天長城 2025-05-20 《印度PSLV運載火箭發射雷達成像衛星任務失利》
金融界 2024-06-05 《印度離莫迪想要的「領導型大國」,還差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