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我軍坦克損失有多大?開戰4天戰損近九成教訓深刻

1979年,當中國人民解放軍越南方向一路虎撲猛進之時,中國裝甲部隊的指揮官們,正面臨著一個天大的難題。

越南靠近中國的北部地區,山高林茂,而山地和林地這兩種地形,恰恰是裝甲部隊的「天敵」。

所以,當戰爭打響以後,原本在北方平原上橫衝直撞的中國坦克,剛剛進入越南北部,便如猛獸入籠般,百般武藝難以實戰不說,更遭遇了越南軍隊的集火攻擊。甚至有消息稱,開戰四天,中國坦克戰損近九成。

而很多當年參與作戰的士兵也對越南人的反坦克戰術記憶猶新,這些越南士兵,僅靠地雷陷阱和蘇聯援助的火箭筒,就能給中國軍隊造成致命的殺傷,一度讓中國軍人忌憚不已。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坦克兵)

越南的「絕招」

那麼面對這樣的狀況,中國的裝甲兵們,又是如何破局的呢?

首先來看看,越南到底是如何對付坦克的。他們靠的「絕招」就是地形絞殺,這主要依賴于山地叢林中的兩大天然屏障。

第一個屏障,就是越北山地的「死亡陷阱」。高平諒山一帶平均海拔800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溶洞、暗河與陡坡密布,地形十分複雜。

(中越邊境以山區為主)

在這樣的地形下機動,坦克稍有不慎,就會因履帶打滑陷入岩縫,動彈不得,成為越軍的固定靶。再加上越北山地地形複雜,多呈現兩山高峙、中間夾道的態勢,是埋設陷阱、設伏殺敵的絕佳之地。

越南人只需要在中國裝甲兵的必經道路上(裝甲部隊在山區機動,必須使用山區的公路)設置陷阱,便能讓中國的開路坦克陷入其中,進而在公路上製造擁堵。

此時此刻,越南人便能利用山地間部署的火力,給解放軍造成不小的傷亡。

(損壞的坦克)

第二個屏障,名為叢林的「綠色地獄」。越南東北部樹林覆蓋率極高,能見度極低,坦克觀察窗視野嚴重受限。

當時在戰場上,就有部隊的輕型坦克因為視野受阻,而誤入反坦克壕,被越軍用反坦克炮與40火箭筒圍攻,最終車組全員陣亡。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再次發生,同時為了獲得更合適的視野,坦克車長不得不露頭進行指揮,這本是坦克指揮的兵家大忌,因為車長一旦露天,便容易遭受對方的集火,從而損失指揮鏈條但出於無奈,只得照做。

(參戰的中國坦克兵)

美法的教訓

其實,中國軍隊遇到的困難,當年的法軍美軍也曾遇到過。

二戰結束後,曾灰頭土臉從東南亞地區離開的法軍曾嘗試重回越南。結果法國人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因受限于越南的特殊地形,直接被打得潰不成軍。

(被越南人俘虜的法軍)

法國人走後,美軍吸取了法軍教訓,開始大量使用輕型坦克,試圖以輕量化適應叢林戰場環境。結果這些輕型坦克,先是因為履帶無法適應當地濕熱氣候頻繁斷裂,直接淪為越南的活靶子,後又因為坦克的鋁合金裝甲較薄,連抵抗傷害都無法做到,直接送了無數美軍士兵歸西。

更致命的是,因為越南氣候濕熱,輕型坦克使用的全可燃葯筒彈藥受潮後易在車內爆燃,引得美軍坦克兵自嘲「開的是移動火葬場」。

(美軍曾在越南使用過的M551A1「謝里登」輕型坦克)

直到後來,美國人又祭出了中型坦克,才堪堪改變了局面,但這些中型坦克,因為噸位較大,難以深入一線,只能在城市和要塞守備區,作為炮台使用,可以說是徹徹底底的屈才

由此可見,坦克在越南的水土不服。

(美軍在當時使用的中型坦克)

中國的破局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是軍盲也能看出,中國的裝甲部隊必須改變作戰思路。畢竟,中國裝甲部隊長期以蘇聯機械化兵團為假想敵進行演練,慣用「坦克集群和步兵協同」的快速衝擊。

但在越北,這樣的戰術卻因地形割裂而徹底失效。步兵被茂密植被阻隔,無法及時清除反坦克火力點,導致坦克陷入孤軍深入的境地,最終被越南軍隊集火,而坦克陣亡後,步兵又因為沒有坦克的火力支援,損失慘重。

(中國軍隊的坦克)

那麼,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國軍隊到底是如何改變了這番局面的呢?

首先就是優化了布坦協同戰術。越南人慣常對付中國的辦法,就是運用山地叢林對坦克的限制,加上步兵的靈活性,給予坦克殺傷。

他們將民兵與特工隊混編,形成由偽裝成村民的偵察兵、埋設地雷工兵和反坦克小組組成的立體伏擊網

就比如在廣西前線,越軍特工隊用竹竿綁炸藥包的土辦法,在50米內貼近中國坦克,給中國軍隊造成了極大傷亡。

(越南的游擊隊)

針對這種情況,中國軍隊選擇將坦克編入步兵戰鬥群,進行機動。坦克主炮與並列機槍提供中遠程火力壓制,步兵以班組為單位前出清除反坦克火力點,形成火力 - 掩護的閉環鏈條,打消了越南人貼身偷襲的念頭。

同時中國軍隊加大了對工兵的使用力度,就比如某集團軍坦克團在穿插行動中,以59式坦克搭載工兵爆破隊,一邊險道突襲,一邊利用工兵破壞越軍屏障,打破越軍防禦節奏。

(中國軍隊的坦克)

還有創造性地使用坦克載運民兵戰術。每輛坦克搭載多名民兵,利用坦克裝甲防護接近越軍據點,民兵攜帶炸藥包、噴火器實施清剿。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被越南人發現圍攻,中國裝甲兵還就地取材,用泥漿、樹皮、棕櫚葉對坦克進行「熱帶迷彩改造」,成功的躲避了追殺。

(中國軍隊的坦克)

靠着這樣的幾種方式,中國軍隊的坦克傷亡率由此大幅下降,並在戰場給了越南人多次致命打擊。

可以說,1979年的越北叢林,是中國裝甲兵的「成人禮」,它用實際證明,裝甲兵的勝負不僅取決於鋼鐵與火藥,更在於對地形的敬畏與戰術的革新。

(解放軍裝甲部隊)

從法軍潰敗到美軍折戟,再到中國裝甲兵的突圍,這些戰爭留給世界的經驗是,當裝備遭遇極大劣勢時,能夠發揮它戰鬥力的,永遠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

從那以後,中國裝甲兵的字典里,永遠刪除了「地形限制」四個字。

參考資料:

1、鳳凰網《對越自衛反擊戰高平戰役:解放軍數百輛坦克為何寸步難行?》

2、鳳凰網《回顧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放軍坦克被越軍包圍,部隊如何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