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30日,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 3名航天員乘坐神舟十九號飛船前往中國空間站。這是中國空間站天和號核心艙發射升空以來,第八艘前往中國空間站的載人飛船,也是今年最後一艘前往中國空間站的載人飛船。
按照計劃,神舟十九號飛船將會在中國空間站停靠月6個月,預計在明年4月底或者5月初返回地球。在這6個月時間內,神舟十九號的3名航天員需要完成很多複雜的任務,其中包括開展科學實驗、試驗等工作,以及需要進行出艙活動,在艙外完成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
總的來說,和之前的幾次飛行任務一樣,神舟十九號飛行任務中,有一些工作可能和之前的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也有一些任務是具有巨大挑戰性的,所以航天員的任務還是相當繁重的。
現在神舟十九號飛船已經發射升空,這也意味着神舟十八號飛船返回地球的時間也越來越近了。按照計劃,神舟十九號飛船抵達中國空間站後,6名航天員會在中國空間站完成在軌交接工作,預計再過幾天,神舟十八號飛船就會從中國空間站撤離返回地球了。畢竟神舟十八號飛船從發射升空至今已經在軌飛行超過6個月時間了,任務現在已經接近尾聲。
神舟十八號即將返航
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組成的神舟十八號飛行乘組都是80後,非常年輕,他們計劃在中國空間站內生活、工作6個月。雖然在此之前,中國空間站先後迎來了多批航天員,每一次載人飛行任務中,航天員都需要完成各種各樣的科學實驗以及其他的任務,但是每次飛行任務中,航天員們還是會面臨一些新的挑戰。
擔任本次飛行任務指令長的葉光富曾經表示擔任指令長壓力更大、責任更重,因為對於他來說,空間站三艙三船的狀態是全新構型,其任務數量、複雜程度、操作難度明顯提升。而在執行任務期間,他需要帶領新航天員完成一些此前未曾進行過的工作。
像之前的神舟十七號飛船航天員乘組就曾經進行了出艙活動,在艙外完成了天和號核心艙太陽翼的修復工作,這是之前都沒有進行過的項目,難度相當大。
在神舟十八號任務中,航天員們也進行了2次出艙,在艙外給中國空間站的一些部位安裝了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大大提高了中國空間站應對空間碎片、空間小顆粒威脅的能力。可以說,這兩次載人飛行任務所積累的艙外維修、艙外設備安裝經驗對於中國空間站的運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因為對於空間站這些長期在軌飛行的載人航天器來說,艙外維護、維修、設備更換等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不僅僅是中國空間站需要進行這樣的操作,國際空間站也是經常需要出艙完成這些任務。在過去這20多年時間內,國際空間站所進行的太空行走任務中,有相當大一部分都是開展艙外維修、維護等工作。
現在神舟十九號已經前往中國空間站,神舟十八號飛船返航的日程也進入了倒計時階段。在前幾天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錄製了一段視頻,他們向我們介紹了中國空間站的「太空家園」。
葉光富表示,天和號核心艙是空間站最重要的艙段,是整個空間站的管理、控制中心,也是他們在中國空間站生活、工作使用頻率最高的地方。隨後航天員李聰向大家展示了工作、就餐、休息的區域。由於航天員來自不同的省份,口味略有不同,所以他們每個人的食品都是私人訂製的。而航天員李廣蘇則向大家詳細地介紹了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的功能。
從傳回的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空間站內不同艙段不同位置的景象,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這3名航天員看起來好像比執行飛行任務之前都要胖一些。
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出現在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中,之前的載人飛行任務中,航天員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發胖」的現象,國際空間站上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外太空伙食太好了,所以航天員就長胖了,還是說處於外太空環境航天員身體吸收更好,有助於長胖嗎?
其實不是這樣的,在外太空執行飛行任務期間航天員出現「發胖」的情況是目前沒法避免的現象,但這不是航天員真的長胖了,實際上他們的體重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化,主要是外太空環境造成的。
眾所周知,在地面我們會受到重力的作用,然而在外太空失重的環境下,飛船、空間站、航天員,以及飛船、空間站內其他一切物體都是處於失重狀態的,我們看到的那些水、食物包括航天員都是漂浮起來的,在這樣的環境中,航天員的身體必然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在地面由於受到重力的作用,我們的身體體液會很自然地流淌到腳部,我們的身體機能早就已經適應這樣的情況了。當航天員進入外太空失重環境中,這時候就沒有了重力的作用,身體的體液就沒法像在地面那樣自然流淌到腳部了,留在身體上半部分的體液就變得比在地面更多。
於是,航天員的面部看起來好像發胖了,實際上只是「虛胖」而已。當他們返回到地面後,重新回到了有重力的環境中,身體體液又會重新分配,到時候他們的「發胖」現象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