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多、戰鬥經驗多就能打勝仗?普法戰爭和抗日戰爭都表示反對


老兵多能打仗,部隊戰鬥經驗多戰鬥力就強,這種觀念是農業社會思維的認識。它的前提是交戰雙方都是菜雞互啄,軍隊的組織程度和技術條件相差不大,在工業社會以後,這種想法就非常落伍了。

關於鐵血普魯士,很多網友就會想到百戰老兵,就會想起一個個日耳曼超人的段子,但普法戰爭時期的法軍可不是這麼想的,在傲嬌的法軍看來,對面的普魯士士兵都是新兵蛋子。法軍稱普魯士軍人是:「律師和眼科醫生組成的軍隊」,因為當時的普魯士軍隊確實是把大量中產階層都臨時扔進了軍隊,普魯士軍隊確實是新兵多。

普法戰爭時期反而是法軍遍地「李雲龍」,法軍的識字率只有三成,士兵都是服役七年左右的職業軍人,法軍士兵的射擊等技能也強於法軍。法軍的作戰經驗也超過普魯士軍隊,在拿破崙上台後,法軍在意大利和奧地利軍隊PK,在克里米亞半島沙俄軍隊鏖戰,在東方打進了北京城、吞併了越南,在美洲將哈布斯堡家族的後裔送上了墨西哥皇帝寶座,法國非洲軍團的士兵在沙漠和叢林中開疆擴土,論實戰經驗法軍遠遠比只此前只打了兩場戰爭的普魯士軍隊多。

但戰爭的結果卻是遍地老兵的法軍被普魯士軍隊擊敗,普魯士國王在凡爾賽宮登基為德國皇帝,用德式凡爾賽狠狠打臉了法蘭西。因為老毛奇實在是不講武德,他在開戰三周後就利用火車調集了四十五萬大軍,而法軍只是亂糟糟地動員了自己40萬軍隊中的26萬趕赴戰場。德國人在隨後的戰爭中還把130萬人都運送到了法國,徹底打碎了法軍所謂的質量優勢。法軍老兵是很能打,但德軍的火炮更厲害,普魯士軍隊使用的克虜伯90毫米後膛炮射速超過法軍火炮一倍,射程超過三倍,在人數和火力的雙重優勢下法軍老兵的勇敢亮劍毫無意義。

同樣被敵人的火力和動員優勢碾壓的還有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在抗戰初期,中國軍隊才是老兵多的一方,日軍反而是新兵蛋子居多。參加抗戰的中國軍隊很多部隊都參加了十幾年的軍閥混戰,進行過20年戰爭的老兵、老行伍也不在少數,在抗戰初期220萬國軍中這種老兵、老行伍至少也有數十萬。但面對日軍,還是一點用都沒有,中國軍隊的老兵、老行伍們在日軍的優勢火力下損失慘重。

這是因為中國老兵們長期參與的戰爭都是低火力密度下的戰爭,戰爭經驗從新手區轉到地獄房時全部清零了。在二十多年的軍閥混戰中,上百萬中國軍隊都只是在用五六百門火炮進行混戰(1935年國軍的火炮總是各種火炮567門,退役了110門後,國軍只有456門火炮)。中國軍隊擁有的重武器不到一戰德軍的百分之一,軍閥混戰一次出動上百門火炮就是了不起的大場面了,中原大戰中中央軍一口氣拿出了208門山炮、野炮進行野雞崗大戰就已經是軍閥混戰之最了。

而一個日軍甲等常設師團全部火炮擺出來就有120毫米榴彈炮12門,75毫米野炮36門,75毫米山炮16門,一個師團的火力是整編德械師的三倍多(德械師一個師18門火炮),是十個中國普通步兵師的火力,中國軍隊老兵的經驗面對這種火力優勢自然就清零了。中國軍隊的指揮官也沒有面對這種優勢火力對手的經驗,還堅持把火炮放在高處,結果也被沒有實戰經驗的日軍「教育」。抗戰時期的日軍作戰經驗少,老兵更少,大量師團都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老兵,但他們的火力猛、士兵訓練程度高,自然能把老兵多的中國軍隊擊敗。

工業時代的戰爭有很大的區別,殖民地作戰、軍閥低烈度作戰、治安反恐戰的經驗顯然不能用於大國之間的PK。大國之間的較量取決於誰能最大程度的動員兵力、將更多的兵力及時送到戰場,誰能更好的發揮火力優勢,誰就能取得優勢,工業化優勢和組織能力優勢比所謂的經驗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