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雷達最遠探測距離:美5000公里,俄羅斯6000公里,中國呢?

2020年12月07日20:10:48 軍事 1565

隨着人類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軍事科技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在經過了二戰這種大規模的、傷亡慘重的戰爭之後,國際社會都在盡量規避世界大戰的產生,爭取在衝突開始之前就用各種技術優勢碾壓對方,不戰而屈人之兵。如今的時代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在軍事上信息化作戰也成為了最主要的作戰方式。對於一支現代化、信息化的部隊來說,雷達是必不可少的一種裝備,只有高精度、大範圍的雷達才能保證掌握地方和戰場上的各種信息。而在雷達的各項性能中,測距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中美俄雷達最遠探測距離:美5000公里,俄羅斯6000公里,中國呢? - 天天要聞

作為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的三個國家,美國、俄羅斯、中國在雷達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這一方面也都是世界領先水平。如果要比較各國雷達探測距離的話,那麼看這三個國家就夠了,那中美俄最先進的雷達的最遠測距分別是多少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中美俄雷達最遠探測距離:美5000公里,俄羅斯6000公里,中國呢? - 天天要聞

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也是經濟和軍事實力都最強的國家。二戰之後,獲得了最多戰爭紅利的美國徹底超越了一眾西歐老牌列強,成為了世界的經濟中心,軍事實力也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中美俄雷達最遠探測距離:美5000公里,俄羅斯6000公里,中國呢? - 天天要聞

海軍是美國引以為傲的強大軍隊,足足擁有11艘核動力航母。這樣龐大的軍隊自然也需要性能強大的雷達系統作為支撐。目前美國測距最遠的雷達就是安裝在海上的海基X波段雷達系統,用於監視近太空空間,最遠的測距達到了5000公里,基本上是覆蓋了整個亞太地區。

中美俄雷達最遠探測距離:美5000公里,俄羅斯6000公里,中國呢? - 天天要聞

曾經能和美國在軍事上一決高下的只有蘇聯了。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成為了蘇聯軍事遺產的主要繼承人,雖然受限於經濟水平,但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仍然處於世界前三水平,在很多武器的研究和製造上面並不比美國差很多,甚至還要更強。

中美俄雷達最遠探測距離:美5000公里,俄羅斯6000公里,中國呢? - 天天要聞

雷達是俄羅斯發展得非常出色的一個方面,俄羅斯現役性能最強大的雷達是沃羅涅日-DM雷達,這種雷達的精度非常高,製造它的工程師曾經開玩笑說,就算有一隻老鼠會飛,沃羅涅日-DM雷達都能夠發現它。除了精度,測距也是沃羅涅日-DM雷達的重要優勢,達到了6000公里,比美國的雷達還多出了1000公里。

中美俄雷達最遠探測距離:美5000公里,俄羅斯6000公里,中國呢? - 天天要聞

或許有人會覺得中國在這種高精尖的技術發展上比不上發達國家,但其實在雷達方面已經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目前中國最先進的量子雷達,測距達到了6800公里,已經超越了其他所有國家。除此之外,我國在反隱形雷達方面也有不俗的成果。

中美俄雷達最遠探測距離:美5000公里,俄羅斯6000公里,中國呢? - 天天要聞

中國的雷達發展歷程可以說是漫長而艱辛的。中國的軍事科技起步晚,基礎差,要在短短几十年里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然而中國的科學家們並沒有被困難所打倒,如今的成果也讓全世界有目共睹。

中美俄雷達最遠探測距離:美5000公里,俄羅斯6000公里,中國呢? - 天天要聞

歷史的經驗證明,中國人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目標,軍事發展和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如今的中國在數十年的發展後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前三的軍事強國,而且還在不斷地前進着,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的事情。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 天天要聞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就在早前,朝鮮已經接到了毛主席親自簽發的電報,明確表示中國將出兵援朝,並已做好準備。然而,朴一禹來到瀋陽後,並沒有就志願軍入朝具體事宜進行溝通,只是傳達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國軍隊立即過江,並說金日成現在德川,志願軍指揮部也應該設在那裡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 天天要聞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3軍,是解放戰場上,四野大軍的頭號主力部隊之一,為加快促進東北地區的解放立下赫赫戰功。在戰略追殲階段,第43軍與兄弟部隊共同南下作戰,參與衡寶戰役,和兄弟部隊共同重創白崇禧軍事集團。此舉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 天天要聞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戰爭衝擊波,科技世界的重塑與變革。近期戰火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再次點燃,但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對地理和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更是一場科技領域的無聲革命。戰爭的硝煙背後隱藏着科技創新的澎湃動力,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世界。首先,我們看到了無人機技術的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