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羅斯軍事歷史協會科研處專家康斯坦丁·帕哈柳克撰文稱,儘管化學武器殺傷力極大,但由於受多種因素影響,一般多在戰術層面產生效果,沒有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整體戰局,反導致參戰國人員損失巨大,貽害無窮。同時,帕哈柳克的文章也介紹了當時俄軍防禦化學武器攻擊的一些做法。
1915年1月,俄軍在波利莫夫戰役期間遭敵第一次大規模化學武器攻擊。德軍當時向俄軍陣地發射1.8萬枚甲基溴化物炮彈。雖然甲基溴化物導致很多俄軍士兵喪失知覺倒地,四處瀰漫的甲基溴化物煙霧也使俄軍陣地「伸手不見五指」,但當時的低氣溫削弱了殺傷效果,德軍的第一次進攻仍被俄軍擊退。直到傍晚,因德軍兵力佔優,俄軍才被迫撤退。當年8月6日,德軍對俄軍奧索維茨要塞發動化學武器攻擊,其作用也因當地沼澤密布的地形條件而大大降低。
帕哈柳克在文中稱,上述兩個戰例表明,化學武器的使用和效果受到很多限制。化學武器性質不穩定,除低溫、潮濕等環境外,天氣情況也會削弱化學武器的作用。如果風向變幻不定,化學武器還有可能使施放一方受到傷害。
有效的防護措施,也使化學武器的殺傷效果大大降低。1915年年初遭化學武器攻擊後,俄國開始研製化學武器防護器材。最早的防護器材十分簡陋,是浸泡特殊溶液的紗布或抹布。為提升防護效果,俄國工程師後來研製了可緊貼面部的布質面罩,但防護性能提升有限。
俄國著名化學家尼古拉·澤連斯基為尋找有效防護化學武器攻擊的辦法,親自前往前線調研。他注意到,當氯氣來襲時,凡是用軍大衣蒙住頭或把頭鑽進鬆軟泥土裡的士兵都幸免於難。研究分析後,澤連斯基發現軍大衣呢毛和土壤顆粒能夠有效吸附有毒物質,這幫助澤連斯基找到了研究方向。經進一步研究、試驗,澤連斯基發現木炭既能吸附有毒物質,還能保證呼吸暢通,濾除有毒物質的效果很好。隨後,澤連斯基以易生產、成本低、過濾效果更好的活性炭為濾毒材料,於1915年8月成功研製專用防毒面具。這種防毒面具由高質量橡膠製成,可包裹整個面部,構成密封環境,不僅可保護呼吸道,還能保護眼睛和臉部皮膚。
除防毒面具外,自1915年下半年起,俄軍在部隊中普及躲避化學武器攻擊的做法。俄軍在後方開設專門場所,以煙霧模擬化學武器,訓練士兵如何選擇並利用合適的風向、地形等,躲避化學武器攻擊。
1916年春季,俄軍開始使用化學武器炮彈作戰。當年夏季,化學武器在著名的布魯西洛夫突破戰役中發揮了作用,這也是俄軍發動的第一次化學武器攻擊。
帕哈柳克認為,到一戰結束時,化學武器也只是幫助參戰國完成了一些戰術性任務,大規模化學武器攻擊的次數很少,化學武器炮彈常常與普通炮彈一起發射轟擊敵陣地,作為一種輔助攻擊手段發揮作用。
(中國國防報 2020年11月12日第四版)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責任編輯/劉曈曈
網絡編輯/孫晨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