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丹麥海軍在弗雷德里克海軍基地舉行儀式,將2艘阿布薩隆級支援艦重新進行定級,定為反潛護衛艦。重新定級後,2艘同級艦保留艦名,舷號由L16、L17分別改為F342和F341。
阿布薩隆級艦長137米,艦寬19.5米,排水量6300噸,擁有豐滿的外形與簡潔設計。首艦艦名阿布薩隆號,2號艦為艾斯伯恩.斯納爾號,兩艦分別於2004年、2005年服役。僅從外觀上看,像是我國塢登的縮小版,但是武器極其強大。
丹麥海軍是模塊化設計的堅定擁躉,著名的飛魚級導彈艇輝煌了一個時代。阿布薩隆級支援艦武備繼續採用模塊化設計,中部的武器區可最多安裝4座4聯裝魚叉導彈模塊,3座可使用超級海麻雀的Mk 56型12單元垂髮模塊。此外,艦上還有1座127主炮、2座雙聯裝反潛魚雷發射裝置、2座GDM-008型近防系統。
可是這級披着護衛艦外觀的艦艇,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鬥艦艇,丹麥稱之為靈活支援艦。靈活的奧妙就在飛行甲板下的大型「彈性甲板」。甲板總長84米、寬10.9米、高4.5米,幾乎佔了全艦總長2/3,最多可儲存1700噸的快艇、作戰車輛、指揮通訊器材模塊、貨櫃器材模塊、人道救援災害搶救物資、軍用裝備模塊或是組合式貨櫃醫院等。如果是坦克,最多可停放10輛豹2主戰坦克。
丹麥設計這種支援艦的初衷,是為「參與國際和平維持工作與任務」而設計的彈性支持艦艇(Flexible Support Ship, FSS),可供聯合作戰部隊指揮部進駐,擔任海上活動作戰指揮中心,或是在人道救援或災害救助時擔任海上醫院;也可供特種部隊進駐,成為海上特戰前進基地。可謂用途非常廣泛,集自我防衛、部隊運輸與兩棲作戰於一身,具有開創性意義。
阿布薩隆級支援艦服役後,參加了亞丁灣護航等海外長期任務,多功能性得到了較好檢驗。該級艦的混血設計與現實表現,也引發了其他國家的注意。例如德國,因為歷史的原因,德國海軍沒有發展進攻特性的兩棲艦,最終產品是世界最大型的護衛艦——F-125級護衛艦,這型護衛艦具有阿布薩隆級一樣的特徵,充當著海上前進基地的作用。
英國26型護衛艦選型過程中,也曾出現了類似的設計。此外,部分艦艇也設有小型化的彈性甲板,用於容納快艇、掃雷具等設備。以期在有限的艦體與經費前提下,提升艦艇的多任性能。不過,作為開山鼻祖,丹麥海軍為什麼回歸主流了?
這種需求,應該是北約對北歐國家定位有關。北歐四國中,因為特殊的峽灣地形與接近蘇聯及後來的俄羅斯的地理優勢,主要裝備以小型作戰艦艇為主,建設了大量的監測設施。建造的大型艦艇有限,使命也是以反潛作戰為主。
重新定位為護衛艦後,2艘阿布薩隆級支援艦將進行反潛改造,最主要的升級是加裝高性能的拖曳聲吶系統。由於有巨大的彈性甲板,可用於收放快艇的大型尾門,阿布薩隆級改裝拖曳聲吶的基礎非常好,可方便安裝大尺寸的絞車,縮短工程周期。與指揮系統的連接,主要依靠電纜達成,屬於小型工程。
艦上有大型的直升機庫,可供2架EH-101或是CH-47支奴干直升機登艦操作與維修。直升機作業甲板和機庫可對直升機進行維修、加油、裝填彈藥等作業。重型直升機的上艦,也是與艦上的上岸力量相配合的。重新定位後,可以繼續運作2架大型反潛直升機,這是其他主流護衛艦不具備的。
回顧丹麥新世紀建造的3級艦艇,除了2艘阿布薩隆級支援艦,還有3艘艾弗維特費爾特級護衛艦、2艘拉斯穆森級極地巡邏艦。3艘艾弗維特費爾特級大量採用阿布沙隆級的設計,最大區別就是沒有彈性甲板,也沒有裝備魚雷發射管,主要武器是1座MK41型32單元垂髮、2座MK56型12單元垂髮,突出防空作戰。
阿布沙隆級改裝完成後,可與艾弗維特費爾特級組合使用,也將使丹麥能夠加入有能力對抗潛艇的國家行列。丹麥海軍司令部司令、海軍少將Torben Mikkelsen表示,通過這種方式,海軍可以更好地向北約提供所需的反潛作戰能力。不過對於轉行艦艇來說,並不是簡單加裝武器就好。這級艦因為定位問題,僅裝備了2台柴油機,最大航速僅23節,這對於戰鬥艦艇是不可容忍的。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美國海軍的瀕海戰鬥艦上,2個型號艦艇具有突出的對付快艇性能,但不是良好的通用平台,只能通過加裝魚叉或NSM導彈,才能安心地去執行部署任務。為此,美軍不得不新造了星座級傳統護衛艦,2級瀕海戰鬥艦可能面臨封存的尷尬處境。
現在,劍走偏鋒的阿布沙隆級轉型面臨的問題,可能還不僅於此。原本準備的集裝箱式指揮、醫療等模塊,將面臨著閑置的問題,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而跟風的艦艇,例如F-125護衛艦,估計要風中凌亂了——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下圖為阿布薩隆號上的執勤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