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突破後,中方在稀土出口問題上有所「鬆口」,批准對韓出口稀土,但不準其轉賣美國。與此同時,在中國稀土戰略一事上,印度媒體已認清現實。那麼,中方為何批准對韓企出口稀土產品?這對美方來說,又意味着什麼?
中美大幅互降關稅半個月後,美方仍然沒拿到中方簽發的稀土出口許可證,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盟友——韓國已經收到了好消息。據韓聯社報道,中方將於本月內向韓國企業出口稀土產品,這一決定將暫時緩解該國對稀土供應鏈不暢的擔憂。
要知道,儘管中方同意暫停4月2日以後出台的一系列「非關稅反制措施」,也放寬了對韓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稀土出口限制,但實際管制力度和監管力度是在不斷加強的。據報道,新發放的稀土出口許可證,就是按照「一批一證」的規定授予,也就是說,每批出口稀土都需要單獨申請許可,而且必須明確標註最終用戶信息。這意味着韓國企業買到的中國稀土,是不被允許轉賣給美國的。
有分析指出,新的許可制度並不意味着中方在稀土出口問題上放鬆監管,相反,中方完全可以通過相關信息,了解申請企業的下遊客戶群,並利用信息找到進一步的漏洞,這大大減少了出口稀土最終流向不明的可能性,也讓美西方國家很難再借第三國之手,繞過中國的稀土管制禁令。
尤其考慮到中國在稀土等關鍵礦產供應鏈上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在重稀土分離提純等領域更是領先西方國家近20年,在這種情況下,中方此舉將為未來的中美關稅談判保留一個關鍵「籌碼」——一旦美方違背承諾,中方就可以暫停稀土供應,以此實現戰略反制。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方放鬆稀土出口管制,卻遲遲不給美企發放許可證,大約也是因為本輪中美關稅戰遠沒到結束的時候。而特朗普政府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遏華措施,讓中方明白必須慎重考慮對美出口稀土的後果。畢竟五角大樓用於製造導彈制導系統的稀土磁體戰略儲備僅夠維持18個月,而美方採購稀土的一大用途,就是強化自身的武器裝備。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中國稀土戰略的最新調整,《印度時報》26日發文稱,儘管他國試圖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但中國的產業規模和技術優勢是其他國家難以匹敵的,只有採取務實、長期的策略方能應對這一挑戰。
那麼,曾堅信中國收緊稀土出口無異於「自毀主導地位」的印度媒體,究竟是如何認清現實的呢?報道指出,中國的稀土強國地位是建立在強大的政府支持、領先的加工技術,以及世界一流教育機構的基礎上,有着極強的韌性和適應能力,這使得美西方國家很難通過「礦產外交」的方式,撼動中國地位或者將中國稀土礦產「拒之門外」。這一點,從特朗普政府近期多次喊話中方解除稀土出口限制,恢復對美企出口稀土礦產的呼聲中也可見一斑。
有分析稱,美方如果想通過與蒙古、烏克蘭等國的「礦產合作」解決供應鏈安全問題,並建立夥伴關係來取代從中國採購,就必須提供一定程度的財政或外交支持,而這是很難在短期內實現的。甚至可以說,只要中方在保持優勢的同時居安思危,防範長期風險,美國就很難在短期內完成對中國稀土產業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