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几個小時之內,印度空軍共有六架戰鬥機被擊落,其中還包括其引以為傲的「陣風」戰機」。
這是5月7日凌晨,印度對巴基斯坦發動突然空襲之後的「成果」。
這場空戰的慘烈失利原本應當成為印度深刻反思軍政體系、戰備能力和戰略決策的契機,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莫迪政府卻選擇走上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
空戰剛剛結束,印度就啟動了全國範圍內為期十天的「勝利紀念」活動,並向世界各國大肆宣揚所謂「硃砂痣行動」的「輝煌戰果」。
這一系列離譜操作,不僅引發國際輿論嘩然,也將印度真實的困境徹底暴露在了聚光燈下......
印度的「大國雄心」
印度的大國野心,並非始於今日,也遠非憑空而來。
從二十世紀中葉走出殖民陰影開始,印度就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在這個由強權主導的國際體系中,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成為一個不再依賴、不再沉默的世界性大國。
對歷史的回望,構成了印度國家戰略意識的底色。
印度人並不缺乏關於「大國」的記憶。
從孔雀王朝、笈多王朝到莫卧兒帝國,印度曾擁有統一而輝煌的帝國時期,那時的疆域遠遠超過今日的國界,不僅橫跨整個南亞,還一度影響中亞與東南亞部分地區。
更重要的是,這種歷史上的地緣擴張與文化傳播,使印度形成了濃厚的文明優越感。
這種情感並沒有隨着帝國的覆滅而消退,反而在英國殖民統治的壓抑與屈辱中愈發凝聚成了一種強烈的「身份訴求」——擺脫邊緣,重返中心。
這種「中心意識」在印度的精英階層中根深蒂固。
尼赫魯時代的不結盟外交,正是印度試圖以獨立姿態介入國際事務的早期嘗試。
而隨着全球冷戰格局的解構、南北差距的凸顯,「全球南方」這一新興政治概念逐漸成為印度塑造其國際身份的重要工具。
尤其是在莫迪政府上台之後,印度政府不再滿足於傳統的不結盟中立角色,而是開始將自己包裝為「全球南方的領袖」和「新興世界的代表」。
為了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印度採取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推進措施。
在軍事上,印度持續擴充軍費,積極發展遠洋海軍、戰略導彈、核力量,並不斷從歐美引進高端武器系統,試圖通過「硬實力」的增長撐起大國地位的基本門面。
例如,近年來印度大手筆採購「陣風」戰機、部署「烈火」系列遠程導彈,還自主研發並下水了「維克蘭特」號航母,這些舉措不僅是軍力建設的需求,更是國家形象工程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印度在外交領域也展開了多邊布局。
印度一方面深化與美國、歐盟、日本的戰略協作,另一方面則試圖穩住與俄羅斯的傳統友好關係,同時強化與東盟國家的聯繫。
尤其是在「印太戰略」話語升溫之後,印度順勢將外交視野從東南亞進一步拓展到整個印太地區,力圖在日益重要的亞太格局中佔據一席之地。
不僅如此,印度還努力運用文化軟實力為大國戰略增添附加值。
比如,莫迪政府近年來頻繁在國際場合推介瑜伽、印度教文化。
這種「文化-文明敘事」被有意識地轉化為一種政治資本,用以強化其在發展中國家中的領導角色。
多年來,在「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的二元認知中,印度選擇了前者。
那麼,印度到底做得怎麼樣呢?
印度的成就
如果說印度的大國夢想是一場持續百年的精神牽引,那麼近年來的國家實踐,則是這一夢想在現實中不斷求索與落地的過程。
儘管印度的發展道路崎嶇曲折,但也無法否認,這個南亞大國正在某些關鍵領域積蓄起實實在在的力量,為其在國際舞台上爭取更大話語權打下了基礎。
在經濟層面,印度已經從上世紀末的嚴重債務危機中走出,通過多輪結構性改革,不斷激發出市場活力。
尤其是在1991年經濟自由化改革啟動後,印度開始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吸引外資進入,發展出口產業,並通過服務業尤其是信息技術服務迅速打開國際市場。
到2022年,印度經濟總量正式超越英國,躍居全球第五。
儘管這一突破存在貨幣匯率等技術性因素的推動,但也確實反映了印度在長期積累中獲得的經濟增長勢頭。
與此同時,印度在科技和教育領域的進步也為其大國戰略注入了技術含量。
早在冷戰時期,印度便確立了「科技立國」的國家戰略,成立了包括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在內的一系列科研機構。
近年來,印度的太空計劃頻繁引起全球關注。
在教育方面,印度尤其重視高等技術人才的培養。
根據相關調查,印度目前已經建立起超過3000所技術類高等院校,其中不少與產業界形成了良性的產教融合機制。
在軟件、工程、管理等領域,印度高校畢業生逐漸成為國際技術市場上的「黃金勞動力」。
據統計,印度每年有超過150萬工程類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其中相當一部分直接流向谷歌、微軟、亞馬遜等全球頂尖企業。
軍事上,印度近年來的投入也在穩步增長。
莫迪政府執政以來,印度國防預算逐年攀升,其軍費支出常年位列全球前五。
在武器採購方面,印度簽下了包括「陣風」戰鬥機在內的大單合同,同時加快國產裝備研發,例如「光輝」戰鬥機、「維克蘭特」號航母等陸續服役。
文化軟實力方面,印度同樣沒有忽視。
從寶萊塢電影到瑜伽文化,從香料美食到多元宗教,印度有意識地將其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手段結合,打造全球化傳播體系。
近年來,印度國家層面推動「國際瑜伽日」設立、海外設立「印度文化中心」,並藉助電影出口、網絡流媒體等渠道不斷強化對外文化影響。
雖然這類軟實力構建尚未達到制度化輸出的程度,但對提升國際形象、增強文化自信起到了積極作用。
印度的困境
儘管印度近年來在多個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如果從更深層次來看,這個國家依然面臨著諸多根深蒂固的結構性困境,嚴重製約了其邁向「真正大國」的道路。
首當其衝的是工業化困境。
儘管「印度製造」計劃自2014年莫迪上台後便被寄予厚望,並在某些領域取得階段性進展,但整體成效卻遠不及預期。
印度的工業結構長期失衡,重工業基礎薄弱,加工製造能力不足,始終未能形成完整的工業鏈條和強大的產業集群。
根據相關研究,印度雖早在殖民時期便擁有較強的工業起點,但獨立後未能將這一優勢轉化為持續的增長動力。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工業發展更多依賴服務驅動與對外資本,反而忽視了基礎設施、土地制度、勞動力培訓等關鍵要素,導致「工業空心化」問題長期存在。
與工業困境交織的,是教育系統的不平衡與技術人才的結構性錯配。
儘管印度在高等技術教育方面擁有一定聲譽,許多工程類畢業生被跨國企業爭相錄用,但在整體教育體系中,依舊存在優質資源過度集中、師資力量薄弱、教育公平缺失等問題。
尤其是產教融合機制尚未完善,大量大學畢業生技能水平與產業需求嚴重脫節,導致高學歷失業與技術工人短缺並存。
這種「人才結構失衡」現象,在短期內難以通過簡單政策調節解決,也因此成為制約印度技術型經濟崛起的又一瓶頸。
除此之外,社會轉型的遲緩更構成了印度現代化道路上的隱形阻力。
以種姓制度為例,儘管憲法層面早已廢除歧視性條款,但現實社會中,種姓壁壘、宗教衝突、地域隔閡等傳統要素仍舊根深蒂固。
在泰米爾納德邦等地方,雖有過消解種姓壓迫的地方實踐經驗,但從全國範圍看,這種變革仍屬局部、有限,無法撼動整體社會結構的保守性。
而在城市化進程推進過程中,這種結構性張力往往會被進一步放大,轉化為社會撕裂與政治極化,給治理體系帶來巨大壓力。
安全與外交方面,印度的困境同樣不容小覷。
長期以來,印度奉行區域霸權主義,試圖在南亞構建以自身為中心的「特殊利益區」,但這一戰略反而激化了與周邊國家的緊張關係。
對巴基斯坦的敵視、對尼泊爾、不丹的主導姿態,以及在印度洋事務中的強勢干預,不僅未能增強其區域認同感,反而使印度陷入「周邊不親、區域不穩」的安全困局。
在軍事方面,印度也並非如外界想像中那般強大。
儘管其軍費全球排名靠前,但軍隊體制臃腫、軍種協同不足、裝備採購低效、軍事改革屢屢受阻等問題仍普遍存在。
印度的三軍合成作戰能力至今未能成型,國防工業自主化水平不高,武器裝備大多依賴進口。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於,印度的國家戰略與國民生活之間存在顯著脫節。
宏大敘事之下,是大量普通民眾面臨的教育資源不均、公共醫療短缺、基礎設施落後與貧富差距拉大的現實難題。
正因如此,印度雖然在國際舞台上頻頻發聲,力圖以「大國」身份自居,但內部的現實困境卻讓這種聲音顯得有些單薄與倉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