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印巴邊境上空爆發大規模空戰,125架戰機鏖戰一小時,以巴方擊落6架印軍戰機告終。事後巴基斯坦副總理證實,在印軍折損的6架戰機中,有3架「陣風」是被中國製造的殲-10C擊落的。
為何中國的戰機會出現在印巴衝突的戰場上?早在60年前,毛主席就曾經放話:「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還在對巴基斯坦進行肆無忌憚的侵略,中國就一天不會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義鬥爭。」
說起印巴衝突,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當時伊斯蘭世界對印度次大陸地區的軍事征服,讓越來越多的穆斯林人口沉澱下來,但由於印度幾千年來形成的種姓制度,伊斯蘭世界始終沒能將整個社會的原有秩序徹底改編。
隨着時間的流逝,征服者和土著居民之間的統治關係下,各種矛盾暗流涌動。
到了18世紀後,來自海上的歐洲殖民者英國人,讓這一矛盾徹底顯現出來。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都開始試圖建立自己的國家,雖然反抗英國人是他們共同的目標,但在建立什麼樣的國家上,卻是針鋒相對。
1947年,英國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提出《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按照宗教信仰,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方案中,規定了部分地區要通過民族自決來決定,卻又規定可以由土邦自決。
而夾在兩國之間的的克什米爾地區,就變成了印巴衝突的禍根。
克什米爾地區是阿富汗東南部山地的自然延伸,無論對印度還是巴基斯坦,都是呈俯瞰之勢。無論印巴雙方誰掌握了克什米爾,另一方就將陷入被動和危險,完全喪失了軍事主動權。
克什米爾地區雖然有超過半數的人口是穆斯林,但大部分是生活在下層的平民百姓,當地真正的統治者是印度教徒。在印巴分治時,下層民族自決要求加入巴基斯坦,而上層土邦卻要加入印度。
巴基斯坦以「多數民意」要求克什米爾歸屬,並率先派出一支強大的非正規軍,向著克什米爾首都一路進發,一些地方的克什米爾正規軍,也選擇倒向巴基斯坦非正規軍。
克什米爾土邦主當即向印度政府求助,印度政府趁機要求其加入印度聯邦。雙方簽署協定後,印度當即出兵克什米爾。巴基斯坦的非正規軍落敗後,巴基斯坦政府當即派出正規軍,地方衝突演變成為正式戰爭。
由於地形險峻和冬季大雪,戰事陷入了僵局。1948年8月,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巴雙方正式停火,劃定停火線。克什米爾地區被一分為二,但歸屬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第一次印巴戰爭結束後,巴基斯坦意識到要想維護國家主權,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還必須藉助外部力量。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巴基斯坦駐蘇聯大使奉命照會中國外交部,提出與中方進行建交談判。
毛主席對於巴基斯坦建交的建議十分重視,親自起草了給巴基斯坦政府的復文。在雙方的努力下,中巴兩國在1951年5月正式建交。然而沒過幾年,巴基斯坦卻與美國結為盟友,相繼加入了《馬尼拉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
對此,毛主席並沒有採取指責、排斥的態度,而是通過具體分析,認為像巴基斯坦這樣的小國,對中國可能有些恐懼,要求儘可能爭取同他們搞好關係。
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周總理同巴基斯坦總理兩次會晤,巴總理還專門給周總理寫信,感謝他所表現出的諒解與合作精神。之後毛主席接見了巴基斯坦駐華大使,坦誠地表達了中國的態度,希望儘快消除彼此間的誤解。
次年,巴基斯坦總理訪華,毛主席堅持公正的立場,主張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印巴問題。當巴總理提出中國出面調解的想法,毛主席當即表示可以幫助,但不能作正式調停,主要還是得他們兩國自己去談判解決。
毛主席誠懇友好的態度,贏得了巴基斯坦方面的信任,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開始逐年增加。1961年,巴基斯坦提出邊界談判,經過多次會談協商,中巴雙方巧妙避開了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1965年,印巴兩國邊防警察發生衝突,很快兩國武裝部隊參與進來,巴基斯坦發動「沙漠鷹」行動,佔領了印巴邊界幾個印度哨所。之後在英國首相的調解下,兩國結束敵對行動。
不久,巴基斯坦又發起「大滿貫行動」,打了印度軍隊一個措手不及,隨後印度發起反擊,第二次印巴戰爭打響。
當時美國和蘇聯源源不斷給印度提供武器,巴基斯坦落入下風,多次請求中國出兵支援。周總理和軍方領導進行多次反覆討論,一直沒能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最終還是毛主席拍板,在中、印、巴三國最接近處出兵。
同時,中國外交部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照會印度駐華使館,要求拆除印度在中印邊界上的一切工事,停止入侵活動。在照會中,中國外交部還義正辭嚴地指出,中國不介入印巴爭端,不等於不問是非。
中國的照會和一系列的援巴行動,引起了美蘇等國的震動。在聯合國的限令下,印巴停火,第二次印巴戰爭進入尾聲。
很快,巴基斯坦總統派出自己的政治顧問,到中國表示誠摯感謝,同時提出中巴兩國合作修建一條跨國公路,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肯定答覆。經過兩年的緊張施工,中巴公路中方段全部完工,但巴方卻只修了25公里,無奈向中方提出援助請求。
在聽說繼續援建中巴公路至少需要3億人民幣時,周總理心中有着不小的顧慮,但毛主席卻沒有猶豫:「這是巴基斯坦兄弟需要我們的時候,就給5個億吧!」
1969年尼克松上任美國總統後,巴基斯坦成為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橋樑。無論是願意同中國接觸的口信,還是尼克松訪華前的有關事宜,都是通過巴基斯坦傳到中國的。
中美關係正常化後,基辛格曾感慨說:「巴基斯坦是我們通往北京的關鍵環節,並且是中國最親密的盟國之一。」
1974年,巴基斯坦總理提出向中國購買一些軍備,毛主席表示:「現在我們的重型軍事裝備還不行,倒不在乎付錢不付錢。我們的軍事裝備不願意別人購買,只要我們力所能及,可以幫你們的忙。」
兩年之後,在毛主席病逝前四個月,巴基斯坦總理再度訪華,當時毛主席已經很少安排會客,但還是同意與其見面,這也是毛主席生前最後一次會見外賓。
毛主席逝世後,巴基斯坦降半旗表示哀悼,並自發舉行遊行集會。巴基斯坦總統對於毛主席的逝世十分難過,曾聲淚俱下地說:「我們將永遠懷念這位中巴友誼的主要締造者,他的偉大人格將永遠是我們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