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近期針對「台獨」勢力展開的「海峽雷霆—2025A」軍演,確實釋放了明確的震懾信號。
根據東部戰區發佈的信息,此次演習不僅動用了山東艦航母編隊、殲-16等主力戰機,還首次實現海警艦艇「混天綾」式環台執法管控,形成海空一體化的實戰化演練。
這種軍事行動的直接目的,正如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所言,是讓「台獨」分子「看到拳頭」——當71架軍機、13艘軍艦逼近台島,甚至突破所謂「24海里線」時,台當局所謂的「防線」在解放軍壓倒性優勢面前形同虛設。演習期間島內出現民眾囤積物資、台商加速轉移資產等現象,恰恰印證了軍事威懾的現實效果。
在此背景下,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率團赴大陸會談本應是緩和局勢的契機。國台辦主任宋濤在江蘇徐州會面時,明確表示「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甚至暗示統一後台灣可保留行政自由空間,這相當於大陸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釋放了極大誠意。
然而夏立言的回應卻令人失望:他雖提及「九二共識」和反「台獨」,卻刻意迴避「一個中國」核心原則,僅強調「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的島內民意。這種選擇性表態暴露了國民黨的根本性矛盾——既想通過兩岸互動獲取政治資本,又不敢觸碰兩岸同屬一中的法理現實。
這種政治投機早有先例。馬英九時期推行的「不統、不獨、不武」政策,本質上是對兩岸關係本質的模糊化處理。如今國民黨依舊沿襲這種策略,在島內「拒統」民意與大陸促統壓力間左右搖擺。
例如朱立倫一邊譴責大陸軍演「破壞和平」,一邊又聲稱要「延續兩岸交流」,這種既要大陸讓利又不承認主權的雙標立場,註定難以獲得信任。
事實上,國民黨2024年敗選給賴清德的關鍵原因,正是其無法提出清晰的兩岸論述,導致中間選民轉向更能煽動「抗中保台」情緒的民進黨。
從更深層次看,國民黨的戰略短視體現在三個層面:其一,誤判大陸底線。宋濤反覆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對話基礎」,而夏立言卻試圖將「九二共識」抽離政治內涵,僅作為經貿交流的敲門磚。
這種操作如同蓋樓不打地基,大陸早在2025年3月就通過曝光台軍網軍人員、設立「台獨」舉報專欄等法律手段表明:任何迴避主權問題的「交流」都是空中樓閣。其二,忽視實力對比。
當前大陸GDP是台灣22倍,軍費開支超其15倍,僅福建艦航母的噸位就超過台海軍總排水量。當解放軍已具備「首戰即終戰」能力時,國民黨仍幻想通過「和平呼籲」維持現狀,無異於刻舟求劍。其三,錯估國際形勢。
美國雖在軍演後表態「嚴重關切」,但同步對台徵收32%電子關稅,導致台積電股價暴跌,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支援讓台灣民眾看清了美方真實意圖。日本、歐盟的聲明更是流於形式,連菲律賓都坦言「台海衝突將無可避免捲入」,可見外部勢力早已做好棄台心理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島內民意正在發生微妙變化。軍演期間70%民眾對局勢表示擔憂,超半數不滿賴清德處理方式,金門民眾更率先通過拒當「台獨前線」表明態度。
這些信號顯示「台獨」煽動的「恐中」情緒正在退潮,取而代之的是對現實利益的理性考量。
可惜國民黨未能把握此契機,反而在統獨議題上繼續「打太極」:夏立言在廈門台商座談會上承諾推動「台商權益保障條例」,卻對如何化解政治僵局隻字不提,這種「只談生意不談政治」的套路已越來越難獲得大陸耐心。
反觀大陸的對台策略,已形成軍事、法律、經濟、民生的多維打擊網。軍事上通過常態化演訓壓縮「台獨」空間;法律上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明確紅線;經濟上憑藉ECFA框架掌握主動權;民生上持續推出同等待遇政策爭取台灣民心。
這種組合拳的效果正在顯現:台「國防部」誤發情報郵件、導彈部署被民眾拍照上網等烏龍事件,暴露出台軍管理混亂和民心渙散。就連賴清德近期突然拋出「無條件對話」,也被解讀為選舉壓力下的權宜之計,其「務實台獨工作者」標籤註定難以取信大陸。
歷史的進程從不等待猶豫者。當馬英九前智囊趙春山呼籲「主動提出統一議題」時,國民黨卻連「一個中國」都不敢承認,這種政治怯懦使其徹底喪失在統一步伐中的角色定位。
大陸早已明確「和統」窗口不會無限期開放,此次軍演中火箭軍參與「對陸打擊」演練、海警實施「臨檢拿捕」等動作,都是對《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非和平手段」的具體預演。
若國民黨繼續在原則問題上裝聾作啞,不僅會錯失參與兩岸協商的歷史機遇,更可能被覺醒的台灣民眾拋棄——畢竟沒人願意把身家性命託付給一個連立場都不敢明確的政黨。
說到底,兩岸關係的本質是統「獨」較量,不是單純的利益交換。大陸的軍事演訓、法律懲戒、民生惠台等措施,最終目標都是為實現統一創造條件。
國民黨若真想成為「和平使者」,就必須正視「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現實,而不是把「九二共識」當作逃避核心問題的擋箭牌。
當山東艦的艦載機掠過台島上空時,所有人都該明白:留給政治投機的時間,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