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日本大阪炮兵工廠研製成功九六式150毫米加農炮,該炮包含底盤總重量為24314公斤,即可作為要塞炮使用,也能由車輛牽引進行移動。
九六式150毫米加農炮
九六式150毫米加農炮是二戰期間日軍的主要重火力,一般進攻堅固的要塞時才動用它,該炮在同類型火炮中射程是比較遠的,達到26200米。就拿德軍裝備的K16型150毫米加農炮來說,它的最大射程只有22000米;美軍的M59式155毫米加農炮的最大射程為23221米;蘇軍配備的BR-2型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24700米,這些加農炮均不如九六式加農炮射程遠。
這個九六式為什麼射程較遠,主要原因包括其先進的設計和技術特點。首先九六式加農炮的炮管長度7860毫米,倍徑為52.7倍,這有助於提高炮彈的初速和射程。前面提到的德制K16加農炮,其炮管長度為6410毫米,美軍的M59加農炮的炮管長度為7336毫米,這是九六式加農炮射程比它們遠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就是九六式150毫米加農炮炮彈裝要多,該炮使用的炮彈重量為50.2公斤,初速860米/秒,這些因素都有助於增加射程。當時蘇軍裝備的BR-2型150毫米加農炮的炮彈重量為4871公斤,炮口初速只有500米/秒,其性能明顯不如九六式加農炮。再就是九六式完全由日本兵工廠自主研製,不同於之前的150毫米系列火炮,在技術和性能上有了顯著提升。
被蘇軍繳獲的九六式加農炮
上述設計特點使得日軍的九六式150毫米加農炮,在二戰期間具有顯著的射程優勢,超過了同時期的許多火炮。此外,九六式加農炮的垂直射界為-7~+55度,水平射界為360度,這些設計確保了其在各種戰場環境下的精準射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