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號飛船已經在10月30日上午成功發射升空了。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上,官方介紹了神舟十九號飛行任務的一些任務情況。神舟十九號飛船將會在軌飛行大約6個月時間,這和之前的幾次載人飛行任務的在軌時間其實是差不多的,預計在明年4月底或者5月初返回地球。
現在官方還沒公布神舟十九號飛船在哪一天返航,只是給出了大概的時間範圍,也是很正常的,畢竟這是半年後的事情,而且飛船返航時間的確定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有一個因素就是着陸場的天氣狀況。
當飛船從外太空返回地球時,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操作,完成減速後才能安全降落在着陸場。如果飛船返航的時候,着陸場的天氣狀況比較差,比如說可見度,或者有很大的風,又或者有其他的不可控的客觀因素影響,飛船返回地球的時間可能會稍微提前或者稍微延後,這其實問題都不大。
除此之外,官方還介紹了神舟十九號飛行任務期間,航天員需要完成的一些工作內容。除了常態化的空間實驗、試驗、開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外,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們也需要進行出艙活動,包括航天員出艙以及貨物的進出艙,而航天員在出艙時還要給中國空間站安裝空間碎片防護裝置以及一些艙外載荷、艙外設備的安裝以及回收等工作。
可以看得到,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們在出艙也會給空間站安裝碎片防護裝置,這和之前的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們出艙時的任務其實是相似的,不過每次出艙任務都應該會有所差異,畢竟每次安裝的防護裝置的位置可能不同、安裝方式可能也不同,所以對於航天員來說,這其實也是一件充滿了挑戰性的工作。
在這兩次飛行任務中,航天員都要出艙給我們的空間站安裝防護裝置,應對那些空間碎片的威脅,這是因為在之前的檢查中,我們發現天和號核心艙的太陽翼曾經遭到了空間小顆粒的撞擊而受損。
這是沒法避免的事情,空間站有監測、預警系統,能夠發現尺寸比較大的碎片,而那些尺寸比較小的小顆粒可能就沒法發現了,有一些小顆粒可能只有塵埃那麼大,但是由於它們的速度很快,而空間站本身的速度也相當快,如果和空間站發生碰撞的話,哪怕只是塵埃大小的小顆粒都可能會給空間站造成損傷。
現在我們的空間站遭到的空間小顆粒、空間小碎片的撞擊還不是很嚴重,不過為了空間站、飛船長期安全、穩定的運行,我們還是需要未雨綢繆,不可能等到空間站、飛船被撞擊受損嚴重以後才採取應對措施,而是需要根據飛行任務提前做好安排,提前安裝「防護罩」來提高空間站應對空間碎片、空間小顆粒威脅的能力。
這並不是多此一舉,在外太空中飛行其實不安全。在10月19日,美國波音公司製造的通信衛星Intelsat 33E(IS-33E)就曾經在地球靜止軌道(GEO)上解體,產生超過57塊碎片。這顆衛星可能就是遭到了撞擊而受損、解體的,而它的解體又產生了大量碎片,這些碎片對於其他的航天器來說也是潛在的威脅。所以,我們的空間站很有必要加強防禦空間小顆粒、空間小碎片威脅的能力。
天舟八號擇機發射
現在神舟十九號飛船已經發射升空,在接下來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們會和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們完成在軌交接工作,隨後神舟十八號飛船就會在11月4日返回地球,在東風着陸場着陸。當神舟十八號飛船撤離後,天舟八號貨運飛船估計也會很快就發射升空了。
官方也公布了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的實施計劃,這次飛行任務進行了適當的調整,計劃在11月中旬從文昌發射場擇機發射升空,給中國空間站送上新的補給,其中會有食物、水、科學載荷以及推進劑等。
雖然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的發射時間進行了調整,稍微延後了,但是我們的空間站內的物資其實是足夠的,沒有出現短缺的情況。在天舟五號貨運飛船之前,那幾艘飛船的載貨能力相對有限,而從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到天舟十一號飛船這一批新飛船開始就進行了改進、升級,運載能力更強了,每次可以搭載更多的物資前往中國空間站。
在今年1月天舟七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時,中國空間站內的物資加起來足夠航天員使用1年左右,所以現在中國空間站內的物資還是有很多的。
也正是由於新一批的貨運飛船進行了升級,所以貨運飛船的發射頻率也會因此而調整。在天舟六號貨運飛船之前,每次都是發射貨運飛船進行補給,隨後才發射載人飛船去執行飛行任務。
這樣一來,每年就需要發射2艘貨運飛船,而現在新一批次貨運飛船的運載能力更強了,搭載了更多的物資,單艘飛船可以支持航天員在軌飛行更長時間,所以發射頻率調整為每2年發射3艘。也就是說,每2年就能節約1艘貨運飛船,這可以大幅度降低空間站運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