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基斯坦公開了殲35的性能數據,巴基斯坦方面稱,即將引進的中國瀋陽飛機公司製造的殲35隱身戰鬥機,將安裝WS-19渦扇發動機,該發動機的最大推力為12噸,而原來的WS-13加力推力為9噸。總推力已從18噸增加到24噸。最大作戰距離也增加到了1250公里。殲35還可以進行超音速巡航。
在之前的媒體消息中,殲35將採用中國自己生產的WS-13E型發動機作為過渡,但根據巴基斯坦方面的消息,殲-35將直接採用WS-19。
不過這倒不讓人意外,早在2023年4月的時候,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專家張勇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公開表示,渦扇19(WS19)已經進入了選材階段,開始選材就說明研製工作基本完成,已經先行小批量生產了,選材的目的就是確保用於大批量生產的材料、工藝穩定性足夠高、價格適中。說白了就是批量生產的材料關鍵性能必須能和實驗室小批量特別生產的材料相媲美,甚至超越。
殲35為何採用中推發動機
WS-19是小涵道比中推發動機,與動輒30餘噸的起飛重量相比,中型戰機最大起飛重量一般在20餘噸。
大推力發動機一般以單發方式裝配在中型戰鬥機上,比如殲10戰鬥機、F16戰鬥機等都是單發大推力的中型戰鬥機;以雙發方式裝配在重型戰鬥機上,比如F15、蘇27、殲11、殲16、殲20、F22、蘇57等戰鬥機都是雙發大推的重型戰鬥機。
中等推力發動機則是以單發方式裝配輕型戰鬥機,比如FC-1梟龍戰鬥機、LCA光輝戰鬥機等都是單發中推的輕型戰鬥機;以雙發方式裝配中型戰鬥機,比如陣風、EF2000颱風、F-18等戰鬥機都是雙發中推的中型戰鬥機。
而F35則沒有遵守這個原則,F35採用的F135則是涵道比過大的大推力發動機(涵道比比小涵道大,比大涵道小),雖然推力很大,最大推力可達19噸,但是F35完全不適用,這讓F35不具備超音速巡航的能力,F35也是唯一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的五代機。不僅如此,因為需要滿足各盟友的需求,機身後半部分採用縮徑設計,像個身材臃腫的大胖子,氣動阻力更大加上不匹配的發動機,在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同時,機動性也不好。當然,在商業上它是成功的,全周期訂單已經突破了6000架,單價跌破了8000萬美元。
因為無法超音速巡航,只能攜帶4枚AIM-120中距空空導彈,或者2枚AIM-120和2枚AIM-9X格鬥彈,這也導致了F35的空戰能力較差,
除此之外,因為F35是一機多型,而為了提升戰機抗損能力,艦載戰鬥機最好採用雙發設計,而F35C採用單發設計導致墜毀風險遠超雙發設計,是很不靠譜的設計。
WS-19的性能數據
殲35則是採用了雙發中推的設計,按照巴基斯坦公開的數據來看,的確是有些超出預期,最大推力達到了12噸,雙發推力遠超F35。
這也說明了中國在發動機領域技術已經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其性能已經達到了美國最先進的F414發動機水平。
WS19要對標是美國最先進的F414發動機美國給F/A-18E/F戰鬥機配備的F414發動機是美國目前最先進的小涵道比中推力發動機,F414發動機可以提供大約10噸的推力,,而英國最先進的中推發動機EF200推力則只有9噸。中國的WS-19已經妥妥的跨入了當今世界先進四代中推的行列,是全球最強的小涵道比中推發動機,目前只有美、英、中擁有這種超強推力的四代中推。
而在推力上達到了12噸級別,這也就意味着殲-35在制空性能上全面壓倒F35A\B\C全譜系沒有任何問題。
另外,WS-19或將採用全向矢量噴管,推力矢量控制技術可以通過控制發動機尾噴流方向來控制飛機機動飛行, 即它可補充或取代常規飛行控制面產生的氣動力來對飛機進行飛行控 制。戰鬥機採用推力矢量控制技術後可顯著提高戰鬥機的機動性,和垂直、短距起飛等技、戰術性能。
例如殲10B戰機就裝置了矢量發動機,安裝了矢量尾噴口發動機的殲-10B戰鬥機可以展示「眼鏡蛇」機動、「落葉飄」等高難度機動飛行動作,殲-10B所採用的是一種全向軸對稱矢量噴管,也就是三元矢量技術。
另外一個信息是殲35的最大作戰距離增加到了1250公里,而這個作戰距離是要超過F35的1160公里,這也就意味着以艦載機作為主要作戰能力的航母打擊範圍將要更大。
可以毫無疑問地說,殲35超越了F35成全球最強中型五代機,至於很多人說沒有實戰過,但事實上,F35也沒有實戰記錄,F35戰機在服役很長時間裏,一直沒有參加過實戰。相比起實戰,F35的故障率反而一直是新聞,五角大樓曾發佈報告,F35戰機上發現了871項軟硬件方面的缺陷。這些缺陷嚴重影響戰機的全天候出動能力、完好率以及後勤維護能力,其中6個很嚴重,包括艙內加壓問題、發動機問題、彈射座椅缺陷、夜視問題、極端溫度與機身抗腐蝕問題,這些到現在都沒有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