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突然遭到來自哈馬斯的猛烈襲擊,在40分鐘的火箭彈浴雨式轟炸下,以軍竟毫無反應達三小時之久。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襲擊,是否暴露了以色列準備不足的軟肋?
這一事件無疑對以色列軍事威懾力造成了強烈的震撼。此次防守失利反映更深層次的系統性問題,這無疑將動搖以色列在中東的戰略地位。以色列的防空和反擊系統出了什麼問題?
一、意外之處
這次突襲對以色列情報系統造成了極大衝擊。以色列一直自詡擁有中東地區最強大的情報系統,不僅滲透各派系組織,還長期監控哈馬斯在加沙的一舉一動。
以軍高層一直堅信,哈馬斯任何重大軍事行動,以情報系統都能提前數日探知。這次哈馬斯的襲擊對特拉維夫等城市的襲擊,以情報系統完全沒有獲取任何風吹草動。
直到火箭彈突然朝特拉維夫等城市飛來之時,以軍各單位也沒有接到任何提前警報。這充分暴露了以色列情報系統的失靈:對哈馬斯武裝的監控出現漏洞,對其襲擊計劃的探知失效。
以軍一直倚仗自己強大的防空系統,尤其是「鐵穹」反導系統,來應對來自加沙的火箭彈威脅。但這次40分鐘的火箭彈襲擊中,「鐵穹」系統卻失靈了,沒有發揮正常的攔截效果。
在特拉維夫等城市,基本看不到任何被「鐵穹」攔截的跡象,火箭彈直接打進了民用地區。「鐵穹」系統軟件和雷達感知能力似乎均出現了問題,導致失靈。
這次「鐵穹」的失效,直接導致以色列重要城市遭到了如此猛烈的火箭彈襲擊。它暴露出以軍防空系統並非百分之百有效,存在被敵手找到破綻的風險。
以軍一貫強調,一旦遭到襲擊,能夠在十幾分鐘內組織反擊,迅速打擊敵方發射點。這種遲緩反應暴露了以軍在協同作戰、指揮調度、流程響應上的嚴重問題。
二、原因分析
這次襲擊中,哈馬斯使用的火箭彈射程和精度都比以往有顯著提高。這次使用的火箭彈射程可達150公里,不僅能打擊特拉維夫,甚至能打到海法等北部城市。
這表明哈馬斯已經裝備了更先進的自製長射程火箭。這些火箭的命中精度也大幅提高,能有效突破以色列的鐵穹系統。哈馬斯的這些軍事進步,顯然出乎以色列的意料。
這次「鐵穹」防空系統的大規模失靈,暴露了它存在的一些技術缺陷。「鐵穹」雷達系統可能存在盲區問題,無法全方位覆蓋以色列上空,哈馬斯找到了這些監測盲區。
「鐵穹」依賴的識別算法也可能存在被特殊制導火箭欺騙的漏洞,導致部分火箭無法被正確識別而得到放過。當面對高密度火箭突襲時,「鐵穹」的攔截系統反應速度可能也無法跟上。
這次以軍遲緩的反應,暴露出情報部門與作戰部門之間協調失效,情報來源無法快速轉化為可執行的目標信息。空軍和陸軍之間也未建立有效溝通,導致兵種之間脫節。
軍方的應急預案和作戰流程存在漏洞,無法在遭襲後快速啟動反擊機制。反而出現了各部門相互等待的現象。軍方的戰時指揮關係也存在模糊,導致軍方不敢隨意反擊。
總結:
這次突襲暴露了以軍在情報預警、防空攔截、指揮反應等多個方面存在的嚴重漏洞,使其雷聲大而雨點小的威懾力遭到強烈質疑。
一個看似龐大強大的軍事系統,也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軟肋。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衝突,是否預示着中東力量對比進入新的變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