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傅作義在西柏坡見到了毛主席。兩人就眼下的形勢進行了一番長談,當談到綏遠問題的時候,毛主席提出綏遠問題就用「綏遠方式」解決。
「什麼是『綏遠方式』?」傅作義不解地問道。毛主席向他解釋說,綏遠方式就是先劃一條停戰線,讓董其武慢慢在內部做工作,同時派聯絡處過去,將各方面統一起來,最後董其武在適當的時候舉行和平起義。
傅作義聽完連聲說好,表示一定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辦。
在北平解放前,綏遠被傅作義作為一條退路,將重兵留在綏遠,並多次叮囑董其武和劉萬春,綏遠是老家,一定要看好,隨時準備打仗。後來北平和平解放,毛主席針對綏遠提出不用軍隊作戰的方式,令傅作義很是贊同。
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當時手握實權的劉萬春,成了國共雙方爭取的對象。
6月中旬,傅作義派人前往綏遠,董其武特意派劉萬春迎接,以保證來人的安全。劉萬春接到人之後,一路上暗示來人說綏遠問題不好辦,很多人不贊成和平解決綏遠問題。
後來在聯絡處的會議上,劉萬春又以保證安全為由,要求將聯絡處的武器集中起來,並不讓聯絡處人員上街。大家一聽都愣了,董其武隨即指示聯絡處是客人,不能那樣對待,責令劉萬春做好保衛工作。
結果劉萬春說自己管不了,當場扭頭就走。
中共駐綏聯絡處先後兩批人員抵達後,發生了震驚綏遠和北平的慘案。劉萬春手下一個連長,帶着數十名士兵,當街攔下四名聯絡處代表,強行搜查。在沒有查到任何東西後,又將四個人拉到預定地方,向其投出手榴彈並開槍射擊。
最終,四名聯絡處代表一死三傷。
慘案發生之後,董其武嚴令緝拿兇犯,劉萬春派人將其捕獲,未經審訊就地槍決。對於這樣的作法,聯絡處認為其中大有文章,但當時大家從大局出發,未對劉萬春等人繼續深究,並撤走了聯絡處人員。
前腳中共聯絡處人員剛走,後腳國民黨就派人來拉攏董其武和劉萬春,希望他們調兵西撤,如果共產黨部隊來攻,就繼續進行游擊作戰。劉萬春借口大部分士兵都是綏遠人,不願離開家鄉,拒絕了西撤的要求。
其實,在劉萬春的心中,對於打仗早已經厭惡。早在抗戰結束之後,蔣介石命令部隊搶佔勝利果實,劉萬春就表示出極度的不情願,並支持與共產黨和平解決。
後來北平解放前夕,鄧寶珊詢問劉萬春是否同意和談,劉萬春當即複電表示同意,但對和談的條件還有些顧慮,請傅作義慎重處理。
8月下旬,傅作義受毛主席的委託抵達綏遠,一方面發慰問金犒勞將士,一方面發表講話宣傳共產黨的政策,號召部隊起義,跟着共產黨走。劉萬春聽完傅作義的話,對於「走人民的道路」有了深深地覺悟。
在綏遠起義前夕,國民黨再次派人找到劉萬春,希望能夠阻止起義。劉萬春在老上級面前發誓,綏遠軍永遠是黨國的忠誠將士,起義後隱蔽為內應,一定堅持到「光復」的那一天。
9月18日,綏遠和平起義通電簽字儀式舉行,劉萬春懷着矛盾的心態,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至此,「綏遠方式」取得了偉大勝利。新中國成立之後,劉萬春被任命為第三十六軍軍長。遺憾的是,劉萬春上任之後,多次派人前往香港,與國民黨特務機關聯繫,並帶回了蔣介石給他的委任狀。
已經走上光明大道的劉萬春,為何又拐上了歧途?一切還得從他和蔣介石的交往說起。
1927年,蔣介石在武漢視察部隊結束後,臨時起意去了西陽,視察駐紮在那裡的獨立第八師。由於事先沒有通知,師長匆匆忙忙接待,並帶着蔣介石一行隨意在部隊參觀。
當時士兵們正在進行操練,時任團長的劉萬春正帶着士兵們一起做單杠。忽然聽到一聲「立正」,劉萬春回頭一看,發現蔣介石在師長的陪同下已經到了眼前。
為了活動方便,劉萬春脫下了軍裝,首長的突然到來,讓劉萬春急忙抓起軍裝穿衣扣紐扣。雖然蔣介石沒有在意,指示劉萬春繼續訓練,但劉萬春還是整理好着裝,向蔣介石敬禮並報告。
師長在一旁介紹說,劉萬春在單杠訓練上有些建樹,蔣介石一聽,當場讓劉萬春來幾下。劉萬春在單杠上做了一連串高難度動作後,蔣介石連聲讚賞:
「你能同士兵一起操練,這樣做,很好!」
從此,蔣介石就記住了這個長相併不起眼的團長,而劉萬春也以蔣介石的話勉勵自己,帶兵更加賣力。
1930年,劉萬春升任旅長,一年之後調任太原,擔任綏靖公署少將高參。1933年,蔣介石打算在廬山設立軍官訓練團,點名劉萬春擔任少將科長。開學典禮當天,蔣介石還親自接見了劉萬春,對他進行了一番鼓勵。
在蔣介石的賞識和提攜下,劉萬春在軍內一路高升,而且幾乎沒有在副職上待過。1943年,劉萬春被任命為師長;1949年,劉萬春被任命為軍長,後又被任命為第九兵團中將副司令官。
如此待遇,如果說劉萬春不對蔣介石感恩戴德,那是不可能的。不過,劉萬春的悲愴也在於此。
劉萬春解放之後暗中聯絡蔣介石的事情很快敗露。在準備扣捕他前,聶榮臻、薄一波找到傅作義和董其武,拿出了劉萬春勾結國民黨的證據,詢問傅作義和董其武的意見。
傅作義聽完之後很是震驚,很長時間都沒有說話,而董其武覺得自己的部下在起義之後作出這樣的事情,實在慚愧,含淚請聶榮臻、薄一波按照革命紀律辦,但希望能念在劉萬春是參加起義的人,能夠從寬處理。
聽完傅、董二人的意見,聶榮臻和薄一波走到另外一個屋子商量,回來後告訴他們,可以留下劉萬春的性命,但責罰免除不了。
聶榮臻和薄一波也是按照毛主席對待俘虜的原則,做出了這樣的決定。毛主席曾在閱讀二十四史時,寫下了「殺降不可,殺俘尤不可」的批語。而劉萬春既不是降將,也不是俘虜,而是起義有功之人,自然不可殺。
1950年11月,華北軍區以開會為由,將劉萬春召集到北京,並立刻將其逮捕。17年之後,劉萬春刑滿釋放,還被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而此時的劉萬春也恍然大悟,蔣介石對自己的好,不過是收買人心的一種手段,國民黨軍失敗得快,自然有它其中的緣由。
對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劉萬春在回憶文章中做了感悟性的解說:「人生是有限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歷史是公正的。真正反映歷史面目,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每個人都應順應歷史潮流及歷史所趨而做出對人民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