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行,唱衰中國?為什麼韓國要唱衰中國經濟增長見頂了呢?
早在今年5月,英媒《經濟學人》發佈了一篇名為《中國經濟見頂了》的文章,該文章分析了中國國內外環境以及中美脫鉤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最終得出中國GDP總量將會在2035年達到美國的90%,並且這個過程會持續10年時間,但並不會超越美國登頂世界第一。
雖然分析得頭頭是道,但《經濟學人》作為長期反華的西方商務媒體,是幫助美西方掠奪他國經濟成果的號手之一,所以也註定經濟學人難以用客觀的態度來分析問題。

中國經濟仍在向上增長
儘管不能說《經濟學人》在對中國經濟預測問題上劣跡斑斑,但屢屢出現有失水準的預測也十分多。
在過去25年里,《經濟學人》一共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做出過3次預測,每次都套用了大量分析得出言辭鑿鑿的結論,不過結果都與其截然相反。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經濟學人》刊文預測中國將會步東南亞的後塵,並以此引發社會動蕩。2002年《經濟學人》再次預測中國經濟增長將陷入停滯,因為彼時的中國經濟增長主要由政府投資拉動,並沒有外部資金進入中國推動經濟增長,因此《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將在未來10年出現經濟危機,最終導致社會動蕩。

中國上海已成為國際大都市
2010年《經濟學人》再次刊文,預測印度將在三到五年內超越中國,因為印度經濟的增長依靠的是4500萬家企業,而中國依靠的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
如今來看,可以說《經濟學人》對中國經濟的預測就沒對過。但就這麼一個不靠譜的結論,卻被韓國拿來大肆炒作,甚至成為其錯誤選擇的遮羞布。
這篇所謂「中國經濟增長見頂」的預測,經過韓國媒體的添油加醋,被韓國輿論奉為圭臬,最終還得出了一更加驚人的結論:「中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當然,他們也給出了所謂的「證據」。比如中國地方債務急劇增加;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過強;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減弱;中國政府未來為保持經濟繼續增長,將會取消對房地產行業的管制,從而導致經濟進入一種惡性循環等等。

韓國經濟發展面臨困境
不可否認,這些問題都是中國經濟將會面臨的問題,但細心地讀者就會發現,幾乎所有韓國輿論的關注點基本聚集在一個點上——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許是越缺什麼就越希望強調什麼,當下韓國的房地產危機,恰恰是韓國自漢江奇蹟以來,面臨的最大經濟危機。
從去年11月開始,韓國房價在經歷過兩年時間的上漲之後,房價正式開啟暴跌模式。截止到今年5月,韓國房價整體暴跌20%,首爾地區暴跌40%,成交量更是暴跌了70%。按這種速度發展下去,韓國大概率要回到廣場協議之後的日本。相比於中國經濟上遇到的問題,韓國面臨的危機要大得多,屬於典型的自己一身白毛,卻硬說別人是妖怪。
當然,韓國國內也不是沒有清醒的聲音,比如韓國《中央日報》就發表了一篇《中國見頂了?還請三思》的文章,就直言不諱地表示儘管中國經濟面臨種種波折,但中國經濟仍在繼續增長,依舊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製造2025
另外,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各項問題,我們也一直在積極嘗試破局。比如早在2010年,中國就啟動了全面的製造業升級計劃,從「互聯網+」到「中國製造2025」,在這一系列政策推動引導下,中國已經成功在AI、新能源汽車、基礎材料等一系列領域取得了成就,甚至在諸多領域已經完成了對韓國的超越。
從各大經濟組織發佈的2023年經濟報告來看,普遍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持樂觀態度。今年5月,IMF發佈《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展望》,預計今年經濟增長為5.2%,僅中國對全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高達34.9%。
這些國際經濟組織給出的預測,顯然要比韓國輿論要權威且有信服力。反觀韓國,卻有些慘不忍睹。

中韓貿易
在韓國央行發佈的韓國2023年經濟預測報告中,將韓國經濟增長下調至1.4%,低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出的1.5%的預測。而這種經濟增速放緩,則主要體現在韓國支柱產業開始受到挑戰以及韓國自「漢江奇蹟」以來首次出現的貿易逆差。
2022年,韓國對華貿易順差暴跌95%,僅剩12.1億美元,中國也從韓國第一大貿易順差國,下降到韓國第二大順差國,這意味着韓國產品在中國越來越難賺到錢了,也說明韓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缺乏競爭力。對此韓國經濟界普遍認為在2023年,韓國將迎來中韓建交31年來首次對華貿易逆差。
而在這一組數據背後,是韓國支柱產業面對中國企業的全面潰敗,涵蓋了汽車、造船、半導體以及文化產業。
例如韓國車企目前在中國市場所佔據的份額已經降低至0.01%,幾乎快忽略不計。另一方面,在國際市場上,韓國車企還面臨著中國新能源車企和燃油車企的競爭。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整車出口107萬輛,而韓國的整車出口僅為68萬輛。

在半導體領域中,受美國《芯片法案》的限制,以及中國半導體逐漸崛起的影響,韓國對華半導體出口已暴跌44.6%。更有甚至,韓國半導體還面臨著美國的打壓,被要求前往美國建廠,搬移生產線和科研人員至美國等。
至於造船業、文化產業以及液晶面板等產業,韓國都迎來了與中國全面競爭的時代,而在這場競爭中,韓國很難獲勝。畢竟中韓兩國製造業和經濟體量都不對等。
另外,再加上尹錫悅政府的上任,韓國政府開始倒向美國一邊,在中美兩國博弈間,賭「中國會輸」,由此導致中韓關係遇冷,從而使得中韓經貿發展受到打擊,更是加劇了韓國經濟困難。畢竟,在過去韓國對華出口量,長期佔據韓國整體出口的30%,也就是接近三分之一,經貿也被視為中韓關係的「壓艙石」。

尹錫悅和拜登
如今隨着韓國產業競爭力減弱,以及韓國政府錯誤的對外政策,導致韓國經濟發展陷入困境。自然為了給自身的錯誤找借口、推諉責任,「中國時代已經結束了」的錯誤論調在韓國社會甚囂塵上並不意外。
最近韓國部署薩德、尹錫悅全面倒向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發佈挑釁言論、喊着要和中國在政治外交上扳手腕等,都是韓國經濟危機下,韓國希望深度融入美西方以獲得更多經濟支持的產物。當然韓國還應認清現實,在美國帶領下,韓國可不會迎來扶搖直上九萬里的騰飛機會,只能沉迷在「漢江奇蹟」給韓國帶來的舊日榮光中逐漸沉淪。畢竟「美國優先」下,美國為了應對自身出現的經濟危機,正在四處吸盟友的血,以補充自身。尹錫悅政府希望獲得美國幫助,不過是痴心妄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