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5200 字
閱 讀 需 要 14 min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一首《松花江上》,唱盡東北人民的苦難。
1931年9月18日,成為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隨着日本關東軍的突襲,東北軍在「不抵抗」命令下撤出東北,短短4個多月,12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失去家園。
日本軍隊進入瀋陽。來源/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
連同廣袤土地和無盡資源一起落入日本魔掌的,還有東北軍留下的大批武器裝備和兵工廠,令日本軍國主義如虎添翼,變得比之前更為強大兇殘。
那麼,到底有多少武器落入敵手,對中國人民抗戰造成了何等災難性的影響呢?
東北軍實力不凡
1916年,張作霖正式控制遼寧一帶,成為東北地區真正的掌權者。由於東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闖關東」以來持續增長的人口,張作霖對東北地區進行了大規模開發建設,尤其是在1917年5月王永江就任奉天省財政廳長後,對東北地區的開發進入高潮。
在張作霖等人治理下,1918年的東北,財政收入1562萬餘元,支出1211萬元,盈餘350餘萬元。等到1920年底,張作霖不但還清了自己的內外債,庫存還結餘1100多萬元。隨着東北土地的開發,無數農作物也被生產出來,以大豆為代表的經濟作物出口,給張作霖帶來了豐厚利潤。東北出產的大豆、高粱、玉米、穀子等四大作物的年產量高達1500萬噸,其中光是大豆就有500萬噸。這些大豆的市場份額佔了全世界市場份額的80%,可以說,東北大豆是中國一項極為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
在「闖關東」的影響下,大量人口流入東北地區,1930年,東北耕地面積已增加到2.38億畝,年產農作物總量已經接近2000萬噸。豐富的農產品直接讓東北地區的人口有了爆發性增長,九一八事變前夕,東北地區的人口已經達到3500多萬。在充沛的人力和財力的支持下,作為一方軍閥的張作霖又在與直系軍閥等混戰中,意識到奉軍必須裝備先進武器以及可靠的供應才能打勝仗,財大氣粗的張作霖一聲令下,奉軍的現代化開始了。
由張作霖創辦的兵工廠。來源/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
說到軍隊裝備的現代化問題,舊中國的軍閥是有發言權的。在當時的中國,各方軍閥的武器裝備極為混亂,許多部隊做不到人手一槍,且武器來源複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帝國主義支持的中國各派軍閥,經常變更自己的「金主」;另一方面則是混戰中繳獲的緣故,有的甚至彈藥都無法通用。
奉軍是靠侵吞日本泰平公司運來的日本軍火組建的7個混成旅起家的,武器裝備相對統一。為了加強軍隊建設,1921年,張作霖在原奉天機器局內設立修械及製造槍彈工廠,又被稱為奉天軍械廠。很快,張作霖發現,這裡地方太小,完全無法容納大型兵工廠。他又在大東邊門鄧大人廟和造幣廠那裡重新闢地,建築了槍、炮、炮彈等三廠。張作霖還從丹麥聘請專業人士前來建設,還在兵工廠西側修建鐵路,讓火車直通場內。
1922年,東三省兵工廠正式投入使用。隨着兵工廠的建設完成,奉軍的現代化之路也正式開啟。到1928年,東三省兵工廠已經成為擁有第一、第二槍彈廠,第一、第二炮彈廠,第一、第二槍廠、炮廠、火藥廠、鑄造廠等龐大兵工廠,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第一兵工廠」。不僅如此,廠內還自備發電廠,電廠含3000千瓦發電機1座,1000千瓦發電機2座,及400馬力鍋爐4座。發電能力達1萬千瓦。還有各類機器設備8000多台,員工21000多人,其中日籍技師3000多人,已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1929年,根據東北兵工署資料,東三省兵工廠日出遼13式79步槍130枝,全年產出遼17式輕機槍300挺,遼13式重機槍50挺,各種火炮上百門,槍彈500萬至900萬發,炮彈3萬至5萬發,手榴彈8-10萬枚,各種火藥炸藥800-1000噸,各式炮車20-40輛,3噸卡車7-10輛……
東三省(瀋陽)兵工廠1924年製造的高射機關槍。來源/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
有了兵工廠的可靠供應,奉軍一躍成為當時中國裝備最好的軍閥隊伍之一。到1928年張學良接班時,奉軍已被國民黨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這一時期的東北軍已經擁有國防軍步兵24個旅、騎兵5個旅、炮兵10個團;空軍5個中隊;海軍3個艦隊、3個陸戰大隊。省防軍遼寧7個團,黑龍江7個旅,熱河2個旅;屯墾軍有3個團。此外並編有工兵、輜重、通信、鐵甲等兵種,總計兵力30餘萬人。
東北軍編製,以第一旅為例,轄三團,每團轄三營,每營轄四連,每個步兵連配步槍120支,輕機關槍9-12挺,擲彈筒十二具。每團配屬重機槍12挺,迫擊炮6門,平射炮4門。旅直屬部隊有騎兵連、重迫擊炮連、通信連、衛隊連。團直屬部隊有機關槍連、迫擊炮連、平射炮連及通信排。騎兵每旅轄三團,每團轄四連。旅直屬部隊有衛隊連、騎炮連、通信連。團直屬部隊有機關槍連、迫擊炮連及通信排。炮兵每團轄三營,每營轄三連。工兵每營轄三連。省防軍步兵每團轄三營及機關槍連和迫擊炮連,騎兵每團轄四連及機關槍連和迫擊炮連。東北軍的10個炮團中,裝備從75-105毫米的各種口徑火炮300門。更為重要的是,東北軍是當時中國唯一一支陸、海、空軍裝備齊全的軍隊,甚至還擁有中國唯一的裝甲坦克部隊——東北邊防軍戰車隊,這支部隊裝備了36輛法國雷諾FT-17坦克和24 輛裝甲運兵車。除此之外,東北軍裝備5個航空隊,擁有300架左右的飛機。艦艇方面,東北軍擁有海圻、海琛、鎮海、威海、同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大小艦隻21艘,成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海軍艦隊。
7.92毫米遼造十三年式步槍,是東三省兵工廠對元年式步槍的改進而來。來源/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
如果僅看紙面裝備,東北軍的實力一度接近同時期的歐洲部分國家,這樣一支裝備精良的部隊,實力在1930年達到巔峰。然而,「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不得不服從命令,撤出生養他們的東北,日寇長驅直入,將整個東北據為己有。
日本收穫了多少裝備?
「九一八事變」當天,日軍突襲了東三省兵工廠和遼寧迫擊炮廠。日軍深知,那裡存放有大量的武器裝備,一定要在開戰時立刻奪取。
按照日軍記錄,他們衝進兵工廠後,先射殺了廠內抵抗的東北軍士兵,然後立刻將兩個兵工廠控制住。隨後日軍經過清點,發現了包括遼13式步槍在內的9.5萬支口徑不一的步槍和6萬多支各型手槍,這些武器足足可以裝備19個東北軍國防旅。還有包括捷克式輕機槍在內的2600多挺輕機槍,這些輕機槍也足夠武裝5個東北軍國防旅。而火炮上則包含了189門14式37平射炮及其他大量尚未組裝的火炮零件在內的約600門各種口徑不一的火炮,還有2300餘門迫擊炮。這些火炮可以裝備15個東北軍國防旅或5個野戰炮兵團。日軍繳獲的子彈更是高達1.8億發,還有50多萬發炮彈。除了槍支火炮外,日軍還在瀋陽北大營中繳獲了13輛雷諾ft17坦克,在瀋陽東塔飛機場繳獲了另外11輛雷諾ft17坦克。
至此,東北軍戰車隊全軍覆沒,絕大部分坦克都被日軍掠去做了戰利品。
日本裝甲車進入瀋陽。來源/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
瀋陽地區是東北軍存放武器的主要地方,絕大部分東北軍的武器在這裡喪失。放眼整個東北地區,存放在其他各地的武器裝備也多數落入日軍之手,包括265架飛機和部分江防炮艇等。但跟在瀋陽丟失的比起來,其他的地區數量並不多,比如東北其他地區被日軍繳獲的步槍約有6萬支,但多為老式步槍,有的甚至還是清朝留下來的老古董。輕機槍被日軍繳獲的也僅有百餘挺,重機槍就更少了。這一方面是因為很多東北軍是攜帶武器撤退,帶不走的也被破壞;另一方面,很多東北軍直接帶着武器投敵,武器被自己私下留用。
被掠奪的武器被日軍「充分」利用起來,槍口對向了中國人民。比如日軍曾用東北軍的雷諾坦克,進攻過抗日將領馬占山的部隊。其他的東北軍武器裝備除了一部分留為己用,還被日軍廣泛用於收買、扶植各路漢奸,如前東北軍的於芷山、吉興、張海鵬等人,日軍便是以補充武器的方式拉攏收買。1931年10月,日軍送給張海鵬1萬餘支步槍,使張部擴充軍隊達萬餘人。這些漢奸部隊得到「賞賜」後,變成了日軍的鐵杆支持者,回頭就去進攻其他抗日武裝,對抗戰起到了極大的破壞作用。
除了用東北軍的武器武裝偽滿軍隊,日軍還用這些武器武裝其他偽軍,比如在熱河一帶活動的李守信部被日軍提供的軍火收買,當了叛徒。後來日軍又給李守信12000多支遼13式步槍、150多挺輕機槍、30多挺遼13式重機槍、60多門各種火炮等裝備。得到這批軍火後,李守信的偽軍擴充到數萬人,成為日軍在華北一帶的忠實打手。除了收買偽軍,日軍還用東北軍武器走私給部分中國軍閥和地方土匪,以擾亂中國社會秩序,為他們進一步侵略中國開路。比如山東悍匪劉黑七、王道一之流,從日軍那裡獲得部分武器,對中國華北地區破壞非常大,嚴重干擾了抗日行動。
跟丟失武器相比,更糟的是東北兵工廠的淪陷。作為曾經的「東方第一兵工廠」,東三省兵工廠本身是在大量日籍人員協助下建起來的,很快為日本所用。東三省兵工廠被改名為「關東軍野戰兵器廠」,1932年,又被日方改名奉天造兵所株式會社,由偽滿洲國和日本財閥出資共建。得到擴建的奉天造兵所株式會社生產能力也得到提高,日產子彈5萬餘發。到1937年時達到了日產30萬發的記錄,同一時期的中國21兵工廠,日產子彈僅為7萬餘發。
日軍佔領東三省兵工廠。來源/中國近代影像資料庫
在1944年前,奉天造兵所的輕武器月產量達步槍6000枝、輕機槍80挺、重機槍60挺。而火炮的生產能力則為75山野步炮16-32門,88式75高射炮4-8門,94式37戰防炮4-8門,98式20高射炮15-20門(估),81迫擊炮10-20門;子彈月產150-900萬發,炮彈3-5萬發,手榴彈7-15萬顆,250公斤飛機3-4萬;無煙火藥30-40噸,黑火藥250-500噸,硝銨炸藥200-450噸;250斤航空炸彈3-4萬枚,各種火藥炸藥800-1000噸,各式炮車20-40輛,3噸貨車7-10輛,91式軍用貨車5-7輛。
光是日軍在中國大陸作戰的步槍、山野炮,其中的45%為奉天造兵所生產;彈藥的70%是奉天造兵所生產的。由於奉天造兵所設備先進,侵華日軍的迫擊炮和擲彈筒基本全由奉天造兵所生產的。奉天造兵所每月製造的武器,可以裝備日軍約1-2個旅團,這些武器給中國乃至整個同盟國陣營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失。
從「九一八事變」的慘痛教訓中,我們可以看到,東北軍被迫一槍不發的撤出東北,絕不是什麼「給日後抗戰爭取時間」的舉措。日本法西斯在佔領東北後,立刻對東北的人力物力財力乃至軍力進行整合,把這些寶貴的資源都投入到自己的戰爭機器上,尤其是東北軍丟失的武器和兵工廠,給中國人民的抗戰造成了極大損失。
回望歷史,中華民族的兒女都應牢記一件事,面對豺狼般兇殘的敵人,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妥協念頭。唯有鬥爭到底,才是唯一出路。
參考資料:
陳覺著. 民國叢書 第5編 70 歷史·地理類 九一八後國難痛史資料 (一-二)[M]. 上海:上海書店, 1932.11.
郭春風著. 張氏父子與東北軍事近代化[M]. 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4.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遼寧文史資料 第6輯[M].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1.08.
張侃侃.張作霖、張學良與東北軍事工業[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04):130-140.
馬妍.中國最大兵工廠成侵華日軍幫凶[J].科學大觀園,2010(19):39.
END
作者 | 郭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