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後,中美關係依舊未能擺脫之前的歷史性低谷,官方往來有限、高層互動屈指可數,僅有的幾次交流也是在緊張敏感的氣氛下展開的。這還不是最危險的信號,白宮方面調整對華戰略,將中美博弈的主戰場延伸到台海方向,並不斷與島內的台當局相互勾結、相互利用,台海危機就在島內分裂勢力和外部反華勢力的共同作用下,進入引爆的邊緣。
最近,台當局的心情「相當不錯」,先是美國海軍艦艇接二連三穿越台海,大搞所謂「自由航行」,不計後果挑釁大陸。緊接着,美國總統拜登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直言「若台灣遭受歷史性的軍事打擊,美國會武裝介入」。對於「武裝介入」的標準,拜登給出明確的回答:不是烏克蘭那樣的單單提供武器裝備援助,而是直接派出美軍大兵參戰。
早在本次回應之前,拜登先後多次就美國是否「協防台灣」回應外界提問,儘管他每次都回答「Yes!」,可白宮發言人總會在事發後第一時間做出解釋,美國堅持「一中政策」的立場沒有發生改變。前兩次,白宮還能用拜登「老年痴呆」作為搪塞,可一連幾次的肯定回應,連自己人都欺騙不了。
俄烏衝突爆發後,美軍沒有直接下場參戰只是作壁上觀的做法,引發島內不少民眾的焦慮,台當局一直鼓吹的美國會「協防台灣」的謊言開始被戳破。情急之下,台當局竟然搬出「台灣與烏克蘭的三大不同」,聲稱台灣是世界半導體產業鏈的中心,美國印太戰略的支柱,「華盛頓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台灣」。
「協防台灣」不是只靠外部干涉勢力和島內極端「台獨」分子說說就行,西方國家民眾是否支持本國政府的這一冒險舉動,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着這一政策能否順利推動。
據外媒報道,近期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和貝塔斯曼基金會共同發佈一份名為《跨大西洋趨勢2022》的報告。該報告對大西洋地區的全部14個國家(包括美英法德)等國民眾進行問卷調查。
在涉及到有關兩岸議題時,各國民眾的態度相當謹慎:被問到如果中國大陸武力收台,自己希望本國政府採取什麼應對措施時,絕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應當使用經濟制裁和外交封鎖,盡量避免和中方得直接衝突。至於支持向台灣提供武器裝備援助乃至於直接派兵參戰的受訪者比例,則少之又少。
從受訪14國的平均數值來看,選擇在大陸武力收台的情況下採取外交措施的佔比為35%,32%的受訪者支持採取聯合經濟制裁,支持輸送武器和出動軍隊的比例只有可憐的4%和2%,甚至於還有12%的人不希望本國政府採取任何行動,坐觀事態的演變。「協防台灣」意願不超10%,大大突破外界的認知。
數據最能說明一切,西方政客和民進黨人士不斷鼓吹反華是西方的「政治正確」,強調美西方支持「台獨」 路線,並不惜與大陸兵戎相見,這種彌天大謊在真實的民調結果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之所以西方國家民眾在台海問題上的回應相當理性和謹慎,不外乎以下幾點重要原因。
第一,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從地理位置上看,美西方距離台海萬里之遙,即便是乘坐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西方民眾從本國到達台島周邊都要橫跨大半個地球。在變化如此劇烈的當代,很少有人會注意地球另一端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第二, 台海問題並非西方社會的核心議題。對於當下的西方國家民眾來說,有許多遠比台海更迫在眉睫的危險情況,如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社會撕裂等,這些直接關係到每個人切身利益的問題,才是大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除非是頭腦發昏、意識形態上頭的人,否則不會在台海局勢上投入自己寶貴的精力。
第三, 俄烏衝突的前車之鑒,讓西方民眾領略到大國對抗的系統性風險。俄烏衝突後,美西方發起針對俄羅斯的歷史性制裁,克里姆林宮只是拿起能源武器作為反擊,都已經讓歐洲國家陷入崩潰的邊緣。如果徹底同中國撕破臉,那麼西方國家所要承受的將不僅是能源危機那麼簡單。
當「協防台灣」的選項被西方民眾自己否定之後,不知那些整天高喊美台友誼「堅若磐石」的民進黨人士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