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正是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因為國內外的種種因素的影響,解放軍不得不發起一場對大擔、二擔島的小規模進攻,力求達到火力偵查的目的。
習慣陸戰,對於渡海作戰嚴重缺乏經驗的解放軍,幾乎沒有一點優勢,最後導致登島失敗,全軍覆沒,陸軍指揮官鮑成被俘,關押五年後才得以回國。
(一)戰役的背景:缺乏尖底船隻,不習水性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艱苦卓越,經過了幾次大規模摧枯拉朽的進攻將敵人逼退到台灣地區。時任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進入福建後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和廈門戰役,擊敗了守島的國軍,實現了解放廈門。
按照上級的意思,解放軍應該乘勝追擊,爭取一次消滅所有敵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於是萌生了金門戰役的初步想法。
金門的軍事地理位置十分關鍵和特殊,可以說是敵人的最後一道防線。既定的作戰方案是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28軍負責進攻,四個團分成兩個梯隊,然後最終的實際情況是其中一個團(246團)打了折扣,只派出了一個營的兵力。
在粟裕將軍的指導授意下,時任海軍司令葉飛集中有效兵力,將屬下船隻分發給第28軍,決定集中船隻只進攻金門。
但由於實際能夠出戰的船隻數量不足,導致進攻時間一拖再拖,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金門戰役以失敗告終。
1950年7月,時任第三野戰軍第29軍第86師的二營營長鮑成接到上級命令,率先攻打大擔島、二擔島,目標是火力偵查,時間定在金門戰役之後。
因為這兩個島嶼的戰略位置極其特殊,正好位於福建小金門的西側,廈門和金門的中間,可以說是金門島西側的天然屏障,島內東西長,南北窄,呈杠鈴狀,南面的高地稱為南山,海拔105m,是整個島的制高點,如果能成功佔領,就可以切斷敵人的補給線,為後面的登陸戰打下堅實基礎,計劃看似天衣無縫,但是鮑成卻有着自己的擔心,他認為此舉勝算並不高。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之前金門戰役全軍覆沒,總結經驗就是沒有完備的海軍空軍。雖然敵方龜縮在一個島嶼內,已經潰不成軍,但是比較起海軍實力來說,雙方還是有實力差距。
建國初年的解放軍受限于海軍,空軍實力不足,在最近的東南沿海的戰事中,經常屬於守勢。
再加上6月份朝鮮戰爭的爆發,吸引軍隊的大量注意力,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本來就不多的戰爭資源都要向東北靠攏,所以關於這一次東南沿海的主動進攻,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不僅如此,解放軍在東南沿海的船隻也嚴重缺乏。不只是軍械船隻艦艇,包括水雷、深水炸彈、各種炮彈,觀測、通信、航保、防化、防救等各類配套設備器材,建國初期幾乎都沒有。
1949年9月份,老蔣專門對湯恩伯下令務必要通過空軍力量破壞解放軍的船隻,上海造船廠將船隻藏在水底,才留下了幾百條。
直到1953年,中國海軍與蘇聯達成六四協定,才漸漸地壯大起海軍隊伍。
參加此次行動的鮑成營長,只能硬着頭皮找一些普通的漁船,還有一些是解放軍緊急從內陸的江河湖泊中徵用的民用船隻。
作為內陸的民用船隻,與航海船有個巨大的區別:船底。因為水域的限制,通常在淺灘航行的內陸船都是平底,而航海用的船都是尖底,一是海水很深,尖底船不怕擱淺;二是提高船隻乘風破浪的能力,不至於扛不住風浪。
平底船的大量使用給後來的登島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二)登島後遭遇風浪,船隻擱淺
1950年7月26日下午17時左右,鮑成作為第一梯隊先行出發,帶着一個加強營500多人參加了大擔島戰役,爭取成功抵達對岸,登陸後執行另外的作戰計劃,再運送第二梯隊前往增援。
但是瞬息萬變的戰場上,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或者說解放軍對於潮汐缺乏基本的判斷。搶灘登陸時,海面上颳起了巨大的風浪,而且越來越大,正好又碰上了海水漲潮,導致海岸邊浪也是闊水深。
之前提到過解放軍的陸軍實力強大,經驗豐富,但是面對其廣闊無垠的海洋時,他們也會感到束手無策。鮑成在西路部隊指揮船被吹散,和其他船隻失去了聯繫,但他也無法在海面上宣布撤退,否則就前功盡棄。
為了方便後續部隊繼續進攻和減少傷亡,作為先行部隊的解放軍船只能力求離岸越近越好,經歷了無數風浪的打擊,鮑成帶領的部隊終於搶灘登陸了,時間已經來到了晚上10點。
原本以為迎接他們的是激烈的戰鬥,但天有不測風雲,船隻剛到岸邊就開始退潮了,潮水已經退到了數十米開外的地方,這就導致了很多登島的船隻大多擱淺在沙灘上。
這對於解放軍來說無疑是一個噩耗,如果是尖底的海船,就可以依靠人力將船隻從擱淺區推向深水區。可惜這是平底船,只能獃滯在海灘上,笨重得無法行動,船隻擱淺不僅讓鮑成的隊伍全部暴露在敵人的視野內,還打亂了後來的作戰計劃。
消耗大量人力去搬船顯然不可能,也意味着部隊後撤和增援部隊的道路已經被切斷了,鮑成能做的只有孤軍奮戰,殊死搏鬥。
但是攻擊始終難以奏效,反而被敵人包圍。敵方的守備部隊是第五軍75師225團一營,兩個連加一個重機槍排,一個迫擊炮排,一共298人,由一營營長史恆豐中校指揮。
雖然只有兩百多人,但他們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藏在島內的高地或者樹林中,利用居高的優勢,集中火力先將解放軍的船隻和隊伍悉數擊沉摧毀。
此次大擔島戰役重蹈覆轍,是解放軍登島部隊沒有「天時地利人和」導致的,沒有探明情況就貿然進攻。
葉飛將軍「猛攻突襲,速戰速決」的作戰計劃,說起來簡單粗暴,解放軍的人數是對面的兩倍,但是對於撤退和後續的資源工作毫無準備和部署。部隊甚至沒有攜帶重型武器,也沒有準備增援的備用船隻,整個作戰思路是不完善的,不能運用到戰場上。
只有等到湊齊了所需要的尖底船才能發動進攻,但是軍令如山時間緊,任務重,鮑成只能按照原計劃做的方案執行。
大擔島戰役的結果就是大部分將士壯烈犧牲,指揮官鮑成雖然躲過了槍林彈雨,但是被敵人俘虜了。
這對於一個身經百戰的戰士來說,俘虜比戰死在沙場上更加難受,因為鮑成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被捕入獄。當時他是地下黨領導小組的一名成員,奪取偽軍的武器彈藥消息被泄露,鮑成被捕入獄,後來有紅軍將他正面救出,才得以出獄。
獲得新生的鮑成參加了後來的抗日游擊隊,親眼見證了敵我雙方對峙、反擊到決勝的所有過程。1943年參加靖泰游擊大隊,次年轉入人民抗日自衛軍通如縱隊,不久後又編入新四軍蘇中軍區63團。
在部隊期間,他一直都是忠誠老實,驍勇善戰,期間多次立功授獎,並且光榮入黨。見證了後來的建國,這些都無不讓他越來越熱愛自己的國家。
之後他只有一個願望,就是看見祖國統一的那天。他陸續在華東野戰軍以及第三野戰軍戰鬥,說起來,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老革命家了。
大擔島戰役的再次完敗,非但沒有完成報仇,還被曾經老對手第五軍俘虜,不管敵方如何嚴刑拷打,都沒有從鮑成的口中得到半分關於其他計劃的消息,體現了他作為解放軍該有的氣節和精神。
敵軍惱羞成怒,在外大肆宣揚此戰役,為在徐蚌會戰中陣亡的邱清泉以下數萬官兵,報了一箭之仇。
還在台灣出版的「地圖」里,將大擔島、二擔島稱為「大膽島,二膽島」,在雙方死傷人數上也大作文章,宣揚他們在「大膽島戰役」中取得「輝煌的勝利」。
有「扭轉乾坤之功」,企圖在輿論上壓倒解放軍,但終究沒有泛起太大的波瀾,也只是逞逞口舌之快。
後世有許多史學家、軍事家將金門戰役、大擔島戰役和1950年三月發生的海南島登陸戰,結合起來分析成敗因果。
如果將整個金門戰役規划到解放戰爭末尾的小小插曲,並沒有影響到歷史大局。反倒是經過此戰役,讓解放軍深刻意識到了渡海作戰的難度,在此後的海南島戰役中,第四野戰軍充分吸取了經驗教訓。
此戰創造了以木帆船為主,配以部分帆船進行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摧毀敵陸海空「立體防禦」的戰例,也是人民解放軍大規模登島的成功戰例。而後來的大擔島戰役又為渡海作戰交了一筆不小的學費。
(三)晚年重獲黨籍,直言一生足矣
1951年,鮑成被敵黨送回了大陸。被俘期間受盡折磨,關押了兩年,沒有從他的口裡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回到大陸後,他被華東軍區扣押,9月26日,東軍區軍防處對於鮑成進行判決:以戰場投敵罪被開除軍籍和黨籍,判處五年有期徒刑。
鮑成無話可說,他相信組織的決定是正確的,得到的懲罰都是自己為失誤買單,只要能回到祖國,落葉歸根。
1957年,鮑成刑滿釋放後,留在了勞改農場繼續就業,1969年他被遣返到原籍如皋縣新民公社。這一次回到自己的家鄉,已經是物是人非。
看着家鄉越來越富裕,沒有戰亂帶來的流離失所和生靈塗炭,他感到由衷的高興,即使這次不是衣錦還鄉,而是意味着從零開始。
村裡的街坊鄰居都知道鮑成的英勇事迹,在外參加革命這麼多年,最後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他們會在生活上經常幫助這位真正的戰士,其中就包括新民公社的黨委書記薛雲高。
他也對於鮑成深表同情,於是將他單獨安置在生產對大廠的一間房子裏面,授予他生產隊長的稱號和任務,讓他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按規定稱糧分草,不至於養家糊口都很吃力。
對於習慣了任勞任怨,艱苦奮鬥的鮑成來說,這些都不算什麼難事,唯一壓在心裏的一塊石頭就是被開除黨籍,他也從來沒有放棄爭取再次獲得黨員的身份。
事情在1984年6月6日出現了轉機。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軍事法庭審判委員會對於當年金門戰役(包括大擔島戰役)的俘虜進行了再審。
法官們認為當年以戰場投敵罪判處鮑成有期徒刑5年和開除黨籍的處罰過於嚴重,而且按照當時的戰爭形勢,確實情有可原,所以當庭決定撤銷原華東軍區軍法處1951年9月26日對於鮑成的判決,另外,鮑成也重新得到黨籍,這是他幾十年來做夢都想得到的結果。
晚年的鮑成同樣安排在如皋縣離休,享受縣處級待遇,並且每年外加一個月的工資補貼,同時發放安家費和房屋修繕費,這是理所應得對他的補償。
2000年,鮑成因病醫治無效去世,終年80歲。
大擔島戰役的硝煙已經隨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而慢慢散去,然後他的歷史意義遠遠不止於此。它警醒了新中國的海軍不斷變得強大,力求打造一支能夠保家衛國的,具有震懾力的海軍。
只有吸取認真吸取這次戰役血的教訓,才能在未來避免同樣的失誤,真正做到自力更生,穩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