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老農去給戰友掃墓,卻發現自己的墓碑;最後國家給他正名

2022年07月02日18:50:05 軍事 1470

15年前的清明節,家住江西的一位老農民和戰友們一起到廣西烈士陵園,準備祭拜多年前犧牲的戰友們。可是在掃墓的過程中,老農赫然發現了個讓自己起了一身雞皮疙瘩的墓。這個墓碑上竟然寫着自己的名字,墓碑上的照片還是自己當年穿軍裝的樣子。這讓老農一下子暈頭轉向,自己好好地在這,誰給自己修了座墓呢?

江西老農去給戰友掃墓,卻發現自己的墓碑;最後國家給他正名 - 天天要聞


參軍報國

晏禮根是江西萬載人,全國解放之後,他在洛陽謀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加入解放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43軍127師的一名戰士。剛加入隊伍不久,他就幸運地成為了127師師長張萬年的警衛員。

張萬年可是一位傳奇人物,1995年他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分管全軍軍事工作。晏禮根要是一直能夠在張萬年身邊做警衛員,那麼他日後的成就絕對非常高。不過,對於晏禮根來說,當過張萬年的警衛員也是一份榮譽。

江西老農去給戰友掃墓,卻發現自己的墓碑;最後國家給他正名 - 天天要聞

1976年,晏禮根轉入工兵部隊,他在工兵營學習了兩年的排雷技術。因為晏禮根學習刻苦努力,他的成績在隊伍中最為突出,他被首長調往雲南昆明,讓他去那裡帶新兵。於是,晏禮根便留在了昆明軍區。

正在他調到雲南做教官的時候,部隊里的氣氛突然緊張了起來,很多隊伍都開始做戰前動員。晏禮根發現不對勁,他從報紙上得知,越南開始頻繁的挑釁,我國可能要打仗了。晏禮根雖然沒有上過學,但是身在隊伍里,一些事情他還是知道的。

江西老農去給戰友掃墓,卻發現自己的墓碑;最後國家給他正名 - 天天要聞

越南之前跟我國關係很是不錯,我國還曾幫助他們對抗侵略者。晏禮根可是曾經當過張萬年的警衛員,他只知道張萬年曾經在越南考察學習過,而且對越南的國防建設做出了不少貢獻。他搞不明白越南為什麼要搞我們,但是既然要打仗,那就打唄,難道我們還怕他們不成?


赴越參戰

1979年2月17日,晏禮根所在的部隊接到軍委通知,開往邊境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戰爭正式打響。戰爭之前,越南放出豪言壯語,可是等雙方真的開戰,越軍變得不堪一擊,解放軍戰士如入無人之境,越南的軍隊簡直就不是一合之敵。

江西老農去給戰友掃墓,卻發現自己的墓碑;最後國家給他正名 - 天天要聞

很快,隊伍就推進到了諒山山腳下,大家都知道,越南的王牌部隊在之前就被消滅了。他們只剩下了一些雜牌軍,這些雜牌軍咱們在梁山上死守,諒山上被他們布下了許多地雷跟炸彈。但是這些地雷,在我們訓練有素的工兵面前,簡直就是小孩子過家家,解放軍的工兵很快就把地雷排乾淨了。不過地雷是排乾淨了,越軍居然又開始在水源里下毒,而且還使用了化學武器。這下子確實攔住了解放軍戰士前進的腳步,但是也徹底惹怒了許世友將軍。

江西老農去給戰友掃墓,卻發現自己的墓碑;最後國家給他正名 - 天天要聞

許世友將軍憤怒地下令萬炮轟諒山,諒山上一間房子也不要留,諒山差點被轟平了。然後解放軍戰士在許世友將軍的命令下,連續攻克了諒山、高平、老街等省城和20多個邊境重要城鎮。晏禮根所在的隊伍被分配到了第一線作戰,戰役一場接着一場,晏禮根在一路上排掉了無數地雷、炸彈。


為救戰友負傷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工兵戰士毛永德踩到了地雷。而此時,晏禮根就在他身邊。毛永德是一個入伍不久的新兵,排雷經驗不是很豐富,本來踩到地雷就已經非常緊張了。要不是晏禮根在旁邊一直安撫,他可能早就把地雷給觸發了。晏禮根為了救毛永德,不顧個人安危,來到地雷附近,他安撫毛永德不要動,自己會想辦法把地雷排除掉。

江西老農去給戰友掃墓,卻發現自己的墓碑;最後國家給他正名 - 天天要聞

遠處炮火聲陡然響起,這讓毛永德繃著他那根弦斷掉了。他一個不小心觸發了地雷,爆炸聲響起,毛永德當場被炸得粉碎,晏禮根也因此身受重傷。附近的戰友們趕緊趕來,此時晏禮根已經昏迷不醒,他們把重傷的晏禮根送到後方醫院。但是因為晏禮根傷勢過重,雖然經過搶救已經沒有生命危險,但他還是從前線被送到了廣西南寧人民解放軍303醫院。

經過數天的救治,晏禮根的頭部仍有幾塊彈片無法取出,而且這幾塊彈片壓迫到了他的神經,導致他右眼失明。在南寧休養了幾個月之後,他又被送到了湖南長沙醫院。雖然他的傷勢已經差不多好了,但是腦子裡的幾塊彈片不僅導致他右眼失明,還使他經常性頭暈。於是,他只能繼續在後方的醫院療養。直到1984年,他才出院歸隊。

江西老農去給戰友掃墓,卻發現自己的墓碑;最後國家給他正名 - 天天要聞

當他回到部隊時,才發現早已物是人非,部隊還是那個部隊,番號也是那個番號。但是卻沒有一個他認識的戰友,在這四五年時間裏,部隊已經換了一遍,沒有人認識晏禮根。還好他的編號還在,查了檔案才知道晏禮根的存在。不過此時他也被認定為傷殘,也沒有辦法繼續留在部隊了。部隊給他頒發了傷殘軍人證明,最後他拿着自己的傷殘證,離開了部隊。


老團長說出真相

心裏想着戰友的晏禮根,沒有仔細看自己的殘疾證。等他拿到家需要用的殘疾證時,才發現他的殘疾證上寫的是因公負傷。而實際上他是因戰負傷,雖然只相差這一個字,但是實際待遇卻差了很多。如果只是待遇差的話,晏禮根還可能不會說什麼,他最多不高興,不會太過在意。但是因戰負傷是他的榮譽,我明明是保家衛國扛槍流血的,為什麼到最後不被承認?我必須要改回來。於是晏禮根到處跑,找人證明。但是,隊伍里的老戰友、老首長不是戰死了,就是退伍返鄉找不到人了,或者職位太高,自己很難說得上話。

江西老農去給戰友掃墓,卻發現自己的墓碑;最後國家給他正名 - 天天要聞

為了把因公負傷改成因戰負傷,晏禮根整整跑了35年才把這個字改過來。前面的20多年,晏禮根跑了很多地方,但是就是改不過來這一個字。一切的轉機還是他遇到了自己的老團長,老團長已經轉移到地方工作了,兩人遇到之後,老團長直接把晏禮根臭罵了一頓,我給你燒了20年的紙,你居然活得好好的。

晏禮根也不知道團長在說些什麼,老團長也不解釋,而是建議晏禮根跟着自己。在聯繫一些以前的老戰友,一起去給那些犧牲的戰友們掃墓。在老團長的提議下,2007年清明節,這些老戰友們聚在一起,到南寧烈士陵園去給犧牲的戰友們掃墓。

江西老農去給戰友掃墓,卻發現自己的墓碑;最後國家給他正名 - 天天要聞

就是在掃墓過程中,晏禮根卻在眾多戰友的墓碑中發現了自己的那塊兒,上面還有自己的照片兒,老團長卻一點都不驚訝。他告訴晏禮根當年戰鬥結束之後,清點人數的時候,找不到晏禮根了,而且往老家發電報也沒有晏禮根的線索,部隊里就以為晏禮根犧牲了。但是又找不到晏禮根的屍骨,於是就在烈士陵園給他立了個衣冠冢。知道真相的晏禮根感慨不已,要是自己真的犧牲了,就是烈士了,多麼光榮的稱號,幸運的是自己還活着,而其他埋在這裡的戰友真的已經犧牲了。

在這之後,在老團長的幫助下,晏禮根解決了傷殘證的事情,這件事也引起了國家的重視。畢竟在以前通訊不方便,部隊上只知道晏禮根沒有回去,後來往他老家發電報一直沒有得到回復,於是只能在烈士陵園給他立下衣冠冢。

江西老農去給戰友掃墓,卻發現自己的墓碑;最後國家給他正名 - 天天要聞

最後的話

老兵為祖國差點付出生命,不能讓他們流血又流淚。向老兵致敬!.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二連浩特法院:召開「法院+金融」訴源治理座談會 - 天天要聞

二連浩特法院:召開「法院+金融」訴源治理座談會

為踐行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糾紛源頭預防、多元化解的「法院+金融」訴源治理工作,切實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助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6月18日,二連法院聯合二連浩特金融監管支局召開「法院+金融」訴源治理座談會。黨組書記、院長格日勒圖,二連浩特金融監管支局籌
南海這一刀,砍出了「紙老虎」! - 天天要聞

南海這一刀,砍出了「紙老虎」!

文章作者:北風雪林過去一年多,在菲律賓新總統小馬科斯上台後,菲律賓軍方就持續在南海挑釁。在菲律賓軍方選擇的諸多挑釁海域中,圍繞仁愛礁非法坐灘軍艦的補給,是雙方攻防的核心。菲律賓媒體經常跟隨菲律賓軍方的補給船,拍攝歷次挑釁經過,希望在國際社會
明查|視頻展示黎巴嫩空軍打擊以色列定居點? - 天天要聞

明查|視頻展示黎巴嫩空軍打擊以色列定居點?

速覽- 網傳視頻展示的並非「黎巴嫩空軍打擊以色列定居點」,而是印度尼西亞空軍在該國楠榜圖朗巴旺縣進行軍事演習的畫面。- 沒有證據表明,黎巴嫩在6月12日出動空軍襲擊了以色列。黎軍隊網站上亦無相關信息。事件背景當地時間6月12日,黎巴嫩真主黨宣布對位於以色列北部的多個目標發動襲擊。社交平台上流傳的一段視頻聲稱展...
普京此次急訪朝鮮越南,目的大不相同 - 天天要聞

普京此次急訪朝鮮越南,目的大不相同

在西方授權烏克蘭使用援烏武器攻擊俄本土,俄羅斯境內多個重要目標,甚至包括兩部空天戰略預警雷達遭襲損毀,俄烏衝突面臨升級,以及西方主導在瑞士召開拉幫結派的烏克蘭和平峰會,企圖全面孤立俄羅斯,普京在內外交困之時,突訪朝越兩國,其目的卻完全不同。
俄朝締約結盟,朝鮮半島無核化已成泡影? - 天天要聞

俄朝締約結盟,朝鮮半島無核化已成泡影?

6月19日,俄朝領導人車隊穿過平壤金日成廣場 根據6月19日俄羅斯與朝鮮最高領導人簽署的《俄朝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莫斯科承諾向朝鮮提供未具體說明的技術幫助,這可能有助於後者推進核武器計....
俄軍哈爾科夫主力孤軍奮戰,殊死抗擊命運的鐵蹄 #俄烏戰爭 - 天天要聞

俄軍哈爾科夫主力孤軍奮戰,殊死抗擊命運的鐵蹄 #俄烏戰爭

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戰事中大量使用步兵,而非依賴昂貴的裝甲車輛,這使得在城市戰鬥中面臨風險。戰鬥中,俄軍損失慘重,每月約有3萬士兵死亡,但克里姆林宮卻能迅速補充損失,以保持戰力。然而,俄羅斯的戰術偏好仍然注重裝甲車輛,儘管實際使用不多,導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