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德國沒有進攻蘇聯,他們能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嗎?

2022年06月29日23:25:02 軍事 1159



透視:考慮鏡子

1941 年春天,敵軍(150 多個師,約 380 萬人)沿美國東海岸從緬因州佛羅里達州入侵。

儘管我們有一支相當龐大的軍隊,但襲擊的突然性和兇猛性使美軍迅速後退了數百英里。損失巨大:整個美國軍隊被摧毀和俘虜。

如果德國沒有進攻蘇聯,他們能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嗎? - 天天要聞
到 1942 年 12 月,敵軍已經越過從北部的芝加哥延伸到南部的休斯頓的前線。他們在美國首都的門口,現在在聖路易斯。他們佔領或圍攻美國大部分主要城市。

幾年前,加拿大人仍然對我們失敗但血腥的入侵他們的嘗試感到痛心,現在加拿大人與敵人結盟。他們佔領了我們北部邊境的美軍,並協助圍攻芝加哥。

儘管芝加哥經受住了 900 天的圍攻,但仍有數十萬人死於飢餓和寒冷。五大湖是無數補給車輛和軍隊在試圖解除圍困中喪生的墳墓。估計有 150 萬平民和軍人死亡。戰前 350 萬人口中只有 700,000 人活着。

敵人試圖奪取西南地區豐富的石油儲備,但在休斯頓的冬季圍攻中被阻止,其中一支軍隊被摧毀。

敵人對佔領區的平民使用種族和民族仇恨。激烈的黨派抵抗導致了針對平民的戰爭罪行的循環。

主要人口和工業中心的很大一部分被佔領,平民人口流離失所。

軍人死亡:1000萬

因軍事行動以及饑荒和疾病造成的平民死亡:1600 萬

近 14% 的總人口被殺

如果德國沒有進攻蘇聯,他們能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嗎? - 天天要聞
「在入侵的前 6 個月,[敵軍] 部隊設法佔領或隔離了二戰前占煤炭、生鐵總量 60% 以上的領土

, 和鋁生產。近 40% 的糧食總產量和 60% 的牲畜損失。此外,該地區擁有戰前 40% 的人口、32% 的國有企業勞動力和三分之一的國有企業部門固定資本資產。」 ——來自維基百科

這幾乎是二戰中發生在俄羅斯的事情:

(前面的故事都是真的,除了名字。)

美國 = 蘇聯
芝加哥 = 列寧格勒
休斯頓 = 斯大林格勒
聖路易斯 = 莫斯科
加拿大 = 芬蘭

致力於東線的軸心國部隊比例至少為 4:1。盟軍指揮官一致認為,如果沒有俄羅斯的積极參与,盟軍在西部入侵中的損失將幾乎無法承受。

附錄(發佈後不到一天):

哇。成千上萬的觀點和數百個贊成票。很高興看到這項活動。看到繼續無情地關注「軸心國軍隊如何以及為什麼永遠無法對美國進行兩棲入侵」,有點失望。

感謝 Scott Kanna 和 Ron Larson 的「解釋」:

「作者只是在描述蘇聯在巴巴羅薩行動期間發生的事情,以便美國觀眾了解二戰中俄羅斯人的遭遇。」
「評論員……這個故事是一個類比。你必須暫停你的跨大西洋問題,並假設德國完全可以進入海岸。」

如果德國沒有進攻蘇聯,他們能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嗎? - 天天要聞
是的。這就是我在文章中從未提及德國或軸心國的原因之一。簡直就是『敵人』。

這篇文章重複了一個吸引我的假設場景,因為它簡單而有力地將 1941 年入侵俄羅斯的影響置於易於理解的背景中——尤其是對美國人而言。而這種情況確實是一面非凡的歷史鏡子。

對於那些仍然感到困惑的人:這是有限類比的形式(定義如下)-而不是字面比較。我們了解「類比」的含義嗎?

兩件事之間的比較,通常是為了解釋或澄清

對應或部分相似
在重要方面可與其他事物相媲美的事物。

這裡的關鍵術語是「部分」和「在重要方面」

......與淺層吹毛求疵不同。

請注意:我們大多數人都掌握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即俄羅斯在西部沒有太多海岸線,就像美國在東部沒有主要陸地一樣。他們從來沒有。他們永遠不會。你贏了……我猜。

我在我自己的網站上貼出這篇文章的標題:

巴巴羅薩 : 美國

網站上還有其他有趣的東西。你們都來參觀…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 天天要聞

金日成催促中國立即出兵,毛主席說他想多了,得讓蘇聯和他說說

就在早前,朝鮮已經接到了毛主席親自簽發的電報,明確表示中國將出兵援朝,並已做好準備。然而,朴一禹來到瀋陽後,並沒有就志願軍入朝具體事宜進行溝通,只是傳達了金日成首相的要求,希望中國軍隊立即過江,並說金日成現在德川,志願軍指揮部也應該設在那裡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 天天要聞

來自鐵軍第43軍的兩大王牌師,六大軍長,皆是軍中翹楚

在1948年十一月,由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編而成的第43軍,是解放戰場上,四野大軍的頭號主力部隊之一,為加快促進東北地區的解放立下赫赫戰功。在戰略追殲階段,第43軍與兄弟部隊共同南下作戰,參與衡寶戰役,和兄弟部隊共同重創白崇禧軍事集團。此舉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 天天要聞

戰火中的科技革命:重塑未來戰爭新紀元

戰爭衝擊波,科技世界的重塑與變革。近期戰火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再次點燃,但這場戰爭不僅僅是對地理和政治版圖的重新劃分,更是一場科技領域的無聲革命。戰爭的硝煙背後隱藏着科技創新的澎湃動力,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世界。首先,我們看到了無人機技術的突飛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