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民來說戰爭這世界上最殘酷的事情,得到一定地位的人,拿着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打着為了民族大義的幌子無情地摧毀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為了保護自己的祖國與家人,一個接着一個的「壯士」加入到鬥爭中去,然而戰爭是沒有短暫的,就像我們中國經歷的戰爭一樣。
建國之後,朝鮮戰爭爆發
從抗日戰爭開始到中國共產黨得到勝利,這一戰就是十四年!新中國的成立是不易的,是千千萬萬的中華人民,將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貢獻在這片大地上,才換來的這後世百年的平靜。
中華兒女的精神是偉大的,在中國最危難的時刻,沒有一個人扔下武器,依然堅持在最前線;中國人的智慧是獨一無二的,在硬件設施極其落後的戰場上,總是能運用巧妙的戰術扭轉戰局,取得勝利!
當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勝利,並且在各方勢力的虎視眈眈下能夠在1949年10月1日順利建國,這被全世界都看做一個奇蹟!
建國之後,中國終於恢復了平靜,面對經歷了數十載戰爭早就變得滿目瘡痍的中國,毛主席依然堅持要先發展軍事,加強兵力。
於是,在蘇聯的幫助下就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軍事工廠。事實告訴我們,當年毛主席的決策是對的。
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當時朝鮮的領導人金日成主席就與蘇聯的斯大林展開了秘密的會談。會議上金日成向斯大林敘述了想要一統朝鮮半島的想法。
原來,在「美蘇冷戰」的大環境下,當時日本投降之後以北緯三十八度為界,分為「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南北兩個國家。
可是,野心勃勃的金日成卻不甘心把自己的國土分為兩半,因此早就計划著他的「一統」計劃。
對於當時正與美國爭雄稱霸的蘇聯來說,如果能將韓國收回來也能大大的打擊美國的氣焰,這正中斯大林的下懷,所以就同意了這一想法並給了金日成最先進的武器和精兵。
斯大林在軍事上也是一個極其小心謹慎的人,他與金日成商議結束就立即致電毛主席,要求中國也要派去軍隊支持金日成,他明白中國軍方的實力。
中國從來都不願意主動挑起戰爭,但是我們畢竟是在蘇聯的幫助下才能得到今天的勝利,另外「唇亡齒寒」的道理中國人都懂。
因此對於斯大林的要求,中央政府表示會抽調出來志願軍,駐紮在鴨綠江邊界,並強調:「美國軍隊如果跨過三八線,中國的士兵會立即出戰保護自己權力」!
面對來自中國政府的幫助,金日成不僅不感激,而且在斯大林面前大放厥詞:「中國完全沒有出兵的必要!」
他認為朝鮮人民軍在加上蘇聯向他們提供的最先進的武器與軍事家已經足夠打贏這場戰役,讓中國參加完全就是多此一舉。
毛主席對此並沒有說什麼,只是按照當時自己與蘇聯的約定,在第13兵團中挑選三支志願軍一共大概有25.5萬人,由久經沙場的彭老總帶領時刻做好作戰準備。
金日成一意孤行,雖然讓毛主席大動干戈地派了兵,但是卻不通知中國政府準確的出兵時間,他與蘇聯把中國排除在外。
1950年6月25日朝鮮突然越過「三八線」向南進攻,著名的朝鮮戰爭由此刻開始爆發!事發突然,美韓兩國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
再加上金日成急功近利的心態,一看有機可趁就迫不及待地乘勝追擊,一路捷報連連,三天之內就攻佔了大韓民國的首都漢城!
隨即,他又前後發動了漢城、鐵原、大田等戰役,把美軍和韓軍打得只剩下釜山一點點地盤。八月份底,金日成正準備領導朝鮮人民軍打響釜山的最後一戰。
殊不知,在另一端美國軍駐聯合國的代表,已經向聯合國控訴蘇聯與韓國的罪行,並申請了「聯合國軍」用來抵抗朝鮮軍的進攻。
在中國缺席的情況下,聯合國通過了美國的提案。於是,正在朝鮮軍開始進攻釜山的時候,聯合國軍已經悄悄地在「仁川登陸」。
由於戰線拉得太長,金日成萬萬沒有想到敵人會在身後捅自己一刀,截斷了後戰場的援軍,令朝鮮軍腹背受敵,潰不成軍,朝鮮的優勢地位不復存在。
而在「仁川登陸」之前,毛主席就早就預料到了會發生這件事情,因此在「釜山戰役」的前夕,他曾多次致電蘇聯讓其小心敵軍可能會搞偷襲,但是金日成卻一直不以為然。
結果,不僅原來打下的城市再次落入他人之手,就連「三八線」以北的地區也陷入岌岌可危的狀態,這是金日成萬萬沒有想到的。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可是當朝鮮戰爭一開始的時候,蘇聯就把援助到朝鮮部隊的技術參謀等人撤走了,面對這樣緊急的情況,金日成想起了他的鄰國——中國!
這次的態度可與一開始的滿不在乎大相徑庭,當美韓軍跨過三八線的那一天,金日成就立即派了朝鮮的特使來到中國,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當時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的戰爭好不容易才結束,還沒得到休息就又要將自己的戰士送入戰場,為別的國家賣命不值得。
但是毛主席與其他國家領導人不這樣認為,中國早就已經放出話來,美國不能跨過三八線,一旦朝鮮軍失守,那麼我國的主權也很有可能受到威脅!
不僅如此,當時美軍已經開始在我國台灣省駐紮海軍,不斷地在臨海地區巡邏,飛機在我國上空盤旋轟炸,炮火甚至都蔓延到鴨綠江附近。
如果中國不有所行動,那美軍就會更加肆無忌憚,將魔爪伸向中國的土地上。於是,在10月19日深夜,毛主席向彭老總下達「立即入朝增援」的命令。
不久後,中國的二十六萬志願軍分別從安東、上河口等地「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令全世界震驚的「抗美援朝」開始。
當浩浩蕩蕩的志願軍進入朝鮮之時,金日成就被美軍打得躲進了小山村裡,彭司令費盡千辛萬苦才聯繫到金日成。
看到龐大的援軍隊伍金日成喜出望外,簡單的戰事分析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兩方軍隊統一指揮權的問題。
軍權的歸屬問題
金日成認為,中國來到這裡就是為了幫助他的,按照角色劃分中國志願軍自然是要交給朝鮮指揮,於是就在會議上坦言直接要接手中軍的指揮權。
彭老總看了看金日成,他心裏明白,金日成雖是朝鮮的領導者擁有一定的戰鬥經驗,但是他在戰場上急功近利,思慮不周,對付狡猾的美軍是萬萬不行的,這次的失敗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另外,當時志願軍入朝之時,朝鮮軍被打得就只剩下幾萬人,而中國志願軍卻有將近二十六萬人之多,彭老總怎麼可能會將指揮權交給他呢!
對此,彭老總直接對他說:「你打過多少場勝仗?指揮過多少軍隊?我得為兩國人民負責,為這幾十萬志願軍的生命負責!」很顯然,志願軍的指揮權不可能落入別人的手裡。
對於彭司令的回答,金日成極其的不滿意,他向蘇聯告狀,但是斯大林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
金日成只好將自己國家的內務相朴一禹派往志願軍司令部協同作戰,經過申請,毛主席授予朴一禹為志願軍副司令,中朝兩軍的指揮問題算是暫時擱置下來了。
抗美援朝戰爭分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發生五次戰役,在第一、第二次戰役中,中國志願軍雖然幫助朝軍打了勝仗,扭轉了戰局。
但是由於指揮不統一的原因,這兩場戰役的過程卻是異常的艱難。於是,在第二次戰役結束之後,為了接下來的戰爭能夠更好地發揮,彭老總就致電毛主席和金日成。
此時,他再次提到統一指揮權的問題,這一次彭老總是用實力證明,中國的作戰力量就是比金日成領導的朝軍強!
毛主席收到彭老總的致電,就立即向斯大林傳遞了消息。斯大林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以一人的力量令蘇聯成為站在世界頂端的巨人,他在軍事上的造詣幾乎沒有人能夠達到。
他心裏知道金日成的軍事才能,是不能與中國的彭老總所匹敵的,再加上兩次戰役的勝利讓他更加確信中軍的實力。
因此,這一次他非常明確地給金日成帶去消息:「建立中朝聯合司令部,中軍(志願軍)為正,朝軍為副!」看到這樣的答案後,就算是金日成再不情願也無能為力了。
在1951年年初,中朝司令部正式成立,為促進兩方民族團結,彭老總擔任總司令,金雄為副司令,朴一禹為副政治委員,中朝聯軍的總指揮權問題總算得到了解決。
事實證明中國和斯大林的決定是正確的,在彭老總司令的帶領下,中朝力量勢如破竹,用機智的戰術一次又一次地取得了勝利。
就算是狡猾的美軍為我方埋下圈套,彭司令也能機智化解,把軍隊的損失降到最低。美韓軍被中國志願軍打得無力支撐接下的戰役,繼續打下去是不明智的選擇。
最後,在1951年7月就向中方發出了停戰的請求,直到1953年7月27日,南北雙方正式簽訂停戰協議,朝鮮戰爭結束,自此讓全世界都見識到了中國軍隊的作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