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在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是普通的一年,然而這一年對於位於亞洲東部的朝鮮來說註定是一個難忘的年份。就在這一年,朝鮮戰爭爆發,朝鮮半島自此開始分裂為兩個敵對的政權。也正因如此,這一年對於朝鮮的鄰邦——中國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年。
就在這一年的10月,中國的幾十萬遠征軍在彭德懷總司令的帶領下跨過中朝邊境分界線的鴨綠江,展開了他們「支援朝鮮,保衛中國」的偉大遠征。而百廢待興的中國之所以決定要幫助自己的鄰居對抗敵人,是出於長遠的戰略考量——對抗美國。
最終,這一場戰役的結果幾乎出乎所有美國人的意料。可以說,1950年對於遠在大洋彼岸、當時的超級強國美國來說也是值得鐫刻在歷史上的重要年份。
然而,儘管最後中朝聯軍與美國控制的聯合國軍隊在戰略上保持了勢均力敵的態勢,雙方簽訂了停戰協議。中朝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意圖,挫敗了美國把朝鮮半島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的意圖。
但這一場戰爭的勝利來之不易,戰爭初期中朝甚至在「誰來領導軍隊」的問題上產生了重大分歧。金日成執意領導所有軍隊,包括中國志願軍;而中方總司令彭德懷又寸步不讓,直言「我要對中朝人民,對幾十萬士兵負責!」。這一分歧最終如何解決?中朝雙方又是如何求同存異,並肩戰勝美國?
歷史上的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包括現在的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早在遠古時代朝鮮半島上就有人類居住。
到二戰結束之前,朝鮮半島大致經歷了幾個民族國家時代,分別是:古朝鮮時期、前三國時期、統一新羅時期、後三國時期、高麗王朝時期、朝鮮王朝時期、大韓帝國時期、日治時期。
古朝鮮是朝鮮半島上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公元194年燕人衛滿建立了衛滿朝鮮。到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服了朝鮮半島,在這裡設立漢四郡。同時存在於朝鮮半島的還有三韓等幾個部落國家。
到公元4世紀,高句麗興起,兼并了這些部落國家及漢四郡;而在半島南部,百濟興起,此外還有新羅,朝鮮半島迎來了「三國鼎立」時期。公元668年,新羅聯合唐朝消滅了其他兩國,建立了統一的新羅王朝,類似於中國的晉朝。
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二百多年後,分裂為三個國家:後高句麗、後新羅和後百濟,這就是歷史上朝鮮半島的「後三國時代」。隨後,後高句麗迎來了一位強人,這位強人就是王建,他的經歷與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類似。
王建原本是後高句麗的一位大將,因不滿後高句麗的統治者金弓裔的殘暴而起兵,百姓紛紛擁護王建。在918年,王建推翻弓裔自立為王,改國號為高麗,這就是中國老百姓熟悉的高麗。
高麗王朝統治了400多年,王建在歷史上也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到1392年,歷史再次重演,高麗大將李成桂不肯發兵遼東,起兵謀反,他在高麗權臣鄭道傳的輔佐下推翻了高麗王朝,建立了統治朝鮮半島500餘年的朝鮮王朝。
正是在朝鮮王朝時期,儒家思想在朝鮮廣泛傳播,取代了佛教而成為主流思想。十六到十七世紀,朝鮮王朝因閉關鎖國而逐漸落後。
1894年甲午戰爭後朝鮮王朝結束與清朝的宗藩關係,幾年後,朝鮮王朝末代君主高宗將國體改為君主立憲制,是為「大韓帝國」。這一時期的大韓帝國已經沒有了朝鮮王朝的雄心,在日本的壓迫下苟延殘喘。到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朝鮮徹底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朝鮮戰爭
從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簽訂起到1945年,日本殖民者統治朝鮮長達35年之久。這期間,日本禁止朝鮮半島的學校使用朝鮮民族語言,並對反抗的群眾進行血腥鎮壓,由此爆發了朝鮮歷史上有名的「三一運動」。
運動領袖甚至在上海成立了臨時政府,後因上海淪陷而遷都重慶。此外,如同在中國台灣一樣,日本在朝鮮半島也開設學校,教授日語,加強皇民教育,興修鐵路等基礎設施,並殘酷剝削朝鮮人民。
從1932年起,金日成在蘇聯的支持下在中國東北開展游擊抗日活動。也就是說,金日成從游擊運動發家,到後來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其背後均依賴蘇聯的支持,也不得不唯蘇聯馬首是瞻。這點也可以從日後朝鮮戰爭中蘇聯所起的作用中得以窺見。
日本投降後,開始撤出朝鮮半島。朝鮮半島被人為地分為南北兩塊,分別被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美國和蘇聯所佔領,兩個部分先後成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這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韓國和朝鮮。
然而,南北兩個政權均認為自己是唯一的合法政府,不承認對方。因此在1949年美蘇撤軍後,南北雙方爆發戰爭幾乎成為必然。
中朝軍隊領導權問題
1950年6月,朝鮮軍隊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在戰鬥之初,朝鮮軍隊優勢極大,他們有豐富的游擊鬥爭經驗,又有着蘇聯的武器支持,因而在3日內就攻陷了韓國首都漢城,並重創韓國軍隊。
然而,當金日成以為戰爭已經結束,正在為勝利而歡呼雀躍的時候,美軍在仁川登陸了。1950年9月開始,隨着美軍的參戰,戰爭局面快速扭轉,朝鮮軍隊遭到重創,美軍越過38度線。就在這關鍵時刻,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支援朝鮮,向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的態度。
然而,在戰爭伊始,由於諸多問題尚未解決,中朝聯軍一度陷入不利境地。這其中,戰爭指揮權問題是一個關鍵性問題,直接影響到戰爭的結果。
中國軍隊入朝後,金日成出於國家主權的考慮,一直要求朝方領導中朝聯軍,他認為中國是應朝鮮請求來幫忙頂一陣的,理應客隨主便。
而當幾十萬大軍入朝作戰後,金日成的想法變了,這麼多人到異國他鄉戰鬥由外國領導指揮顯然不合適。但他心裏又有國家主權的顧慮,由中國統帥指揮朝鮮軍隊在朝鮮土地上戰鬥在民族感情上又難以接受,尤其是考慮到歷史上中朝兩國長期以來的關係,金日成一時很難決斷。
同時,我方總司令彭德懷則堅持認為志願軍「當然由中國的指揮員統率」。一方面當時朝方主要倚靠中國軍隊,顯然由中國將領指揮更合適;另一方面這一路上的經歷使他對於朝方軍事將領的能力深表懷疑。
就這樣,關於軍隊領導權的問題擺在了中朝雙方的高層面前,不解決這個問題,戰爭就難以取得勝利。
隨着戰爭的發展,因缺乏統一領導,軍隊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為此,彭德懷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一邊請求蘇聯的支持,一邊呼籲中朝雙方最高統帥直接面談。
經過了多場會談,我國代表及蘇聯代表與朝方進行深入的討論。最終,斯大林同意中國統帥統一指揮雙方軍隊,金日成眼見蘇聯已經表態,在1950年也初步同意由中方統一指揮中朝雙方軍隊。
他隨後任命彭德懷為總指揮,並提出金雄為副司令,朝鮮戰爭的統一指揮問題在蘇聯的協調下終於得到解決。
小結:
中朝聯軍的領導權問題是抗美援朝戰爭中中朝軍隊遇到的諸多問題中的一個,這個問題的產生及解決不僅與雙方高層有關,也與當時的國際局勢緊密相關。中朝雙方進行坦誠交流,求同存異,最終促成了問題的解決,打退了美軍為首的聯合國部隊,中國也實現了「保家衛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