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美國單邊制裁下的聯合國:貝爾伯克若當選,能否維護權威?


【「反華先鋒」的爭議標籤】

台灣烏克蘭「捆綁銷售」

貝爾伯克曾公開宣稱:「台灣問題與烏克蘭問題同樣重要。」這番言論被中方批為「嚴重干涉內政」。更扎心的是,她還主導起草《中國戰略草案》,將中國定義為「德國的系統性競爭對手」。

「偏袒美國」的歷史污點

2023年訪菲期間,貝爾伯克指責中國海警對菲補給船使用激光和水炮,卻對菲方挑釁行為隻字不提。美國國務院官網顯示,她與多位美國鷹派政客私交甚篤。

中國代表的犀利拷問

在5月15日的互動對話會上,耿爽大使直擊要害:「若當選聯大主席,您將如何領導聯合國大會抵禦單邊主義衝擊?又該如何維護聯合國權威?」

【貝爾伯克的「凡爾賽承諾」】

「為193國服務」背後的算盤

面對質疑,貝爾伯克承諾:「無論國家大小,我都會敞開大門。」但輿論場炸開了鍋:「空頭支票誰不會開?上屆聯大主席不也喊着『維護權威』,結果美國單邊制裁照樣橫行?」

「調解者」身份的雙刃劍

她自稱「誠實的調解者」,暗示願充當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傳聲筒」。但分析人士指出:「調解需要實力背書,貝爾伯克的『美國背景』反而可能讓其他成員國質疑其公正性。」

選票爭奪戰進入白熱化

目前貝爾伯克已獲得歐盟部分國家支持,但中俄等國態度曖昧。有外交人士透露:「她需要在『反華』標籤和『中立』承諾間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翻車。」


【中國為何「卡脖子」?】

「反華先鋒」的信任危機

中方質疑的核心在於:貝爾伯克能否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保持公正?畢竟,她曾公開支持佩洛西竄台、參與對華制裁。網友直言:「讓『反華專業戶』主持聯合國,就像讓狐狸看守雞籠!」

「單邊主義」的歷史教訓

2019年美國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2022年單方面制裁古巴……耿爽的提問直指要害:「聯大主席若偏袒某國,聯合國就會淪為大國博弈的角斗場。」

「大國博弈」的縮影

這場競選實則是中美歐三方角力:美國支持貝爾伯克以牽制中俄,中俄警惕「反華勢力」掌權聯大,而中小國家則期待「公正裁判」。


【未來展望:鍍金之旅能成功嗎?】

勝算幾何?

目前貝爾伯克暫居第一梯隊,但需至少獲得127票支持才能當選。中俄若投反對票,她恐難過關。外交學院教授指出:「綠黨在德國的弱勢地位,反而成了她的『加分項』——沒人會指望她代表德國利益,反而更易接受『中立』人設。」

「承諾」能否兌現?

歷史教訓顯示,聯大主席的「公正承諾」往往流於形式。但貝爾伯克若想當選,必須拿出更多誠意——比如公開反對美國單邊制裁、支持一個中國原則

網友犀利提問

「如果貝爾伯克當選,中國該投反對票還是棄權?」

「聯合國能否擺脫『美國附庸』的標籤?」

「政客的『鍍金』行為,真的有利於國際社會嗎?」

【互動話題】

1️⃣ 你認為貝爾伯克能當選聯大主席嗎?

2️⃣ 中國應如何應對「反華政客」掌權國際組織?

3️⃣ 聯合國如何才能真正「去美國化」?

【深度解析】

「鍍金」背後的權力遊戲

貝爾伯克的競選本質是德國政客的「曲線自救」,但聯合國的「政治中立性」正面臨空前挑戰。從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到中小國家,都在這場選舉中博弈自身利益。

「反華標籤」的雙刃劍

對貝爾伯克而言,「反華」既是競選籌碼,也是致命枷鎖。她需要在「討好美國」和「爭取其他成員國支持」間找到平衡點——這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中國的戰略選擇

中方的質疑並非「無的放矢」:若放任「反華先鋒」掌權聯大,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更多國際組織被意識形態綁架。但過度對抗也可能讓貝爾伯克「壯烈犧牲」,反而削弱聯合國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