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2025年5月10日,印巴停火協議出爐,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站上講台,鄭重其事地說:「感謝中國,這是一場兄弟般的援助。」
熱度還沒散,第二天他又加了一句:「當然美國也在停火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彷彿一場外交「補刀」引來外媒猜測不斷。
這不是「口誤」也不是「多謝一嘴」。而是巴基斯坦在大國夾縫裡,活下去的一種方式。說好聽點是平衡術,說直白點,是小國的生存智慧。
停火協議背後:巴基斯坦不是「贏了仗」,是「守住局」
這場印巴之間的衝突,實際上並不是突然發生的。在2025年5月7日這天,印度率先行動,聲稱是進行「反恐」行動派出戰機直接對巴控克什米爾地區進行空襲。
巴基斯坦方面自然不會答應,立刻啟動了他們的「銅牆鐵壁」般的反擊計劃。僅僅幾個小時的時間,邊境地區的局勢就迅速升溫到了關鍵的臨界點。
一度真有點像要開「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味道。
不過讓人挺意外的,衝突僅僅燒了三天。在5月10日下午5點的時候,停火協議達成了。兩邊都同意海陸空全部停火,並且約定了後續的談判機制。
這個時候,巴總理謝里夫第一個感謝的就是中國。
為啥?不是客套,而是真做了事。
外交上中國在聯合國場合替巴方「發聲」公開支持其反恐立場,給足了檯面
經濟上中方直接追加15億美元貸款,甚至還幫忙協調IMF貸款談判,讓巴基斯坦的外匯儲備喘了一口氣
軍事上更是「真金白銀」:保障軍備供應通道不斷,還共享了部分高價值情報那幾天,「梟龍」戰機在邊境上空飛得格外勤快,巴軍方自己都說:「這批飛機,真不白買。」
一句話總結:這次停火,中國是「出力」的朋友。
可話音剛落,謝里夫又感謝了美國。
這就很微妙了。
致謝中國,是情義;致謝美國,是算計
謝里夫的「雙重致謝」,從表面上瞧就好像是「左右都能討好」,可再仔細一探究,實際上是兩種邏輯給疊加到一塊兒了。
第一層是中巴關係的「鐵」。
這可不是嘴上說說。建交70多年,中巴經濟走廊搞了十年,創造了23.6萬個崗位,電力供應占巴全國13。在巴基斯坦的教科書里,中國被寫成「唯一摯友」,不是比喻,是字面意思。
民調也印證了這點:81%的巴民眾對中國持正面態度,而對美國,只有11%。
第二層是美國的「能用」。
這次衝突美方沒有直接參与動手行為,不過謝里夫提到了特朗普,說他「在停火這件事上發揮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從文字表面來看是表達感激之情,要是深入思考的話那就是在謀劃「外交方面的打算」:
·拉攏美國注意力,試圖製造印美之間的「溫差
·給華盛頓遞個台階,爭取未來談判空間
·留條後路,別把自己綁死在「一棵樹上
畢竟美國跟巴基斯坦,也不是「陌路人」。
2024年,美國和巴基斯坦又續簽了《通信和信息安全協議備忘錄》,兩國在軍事合作方面一直處於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
平常的時候沒什麼動靜,但要是真到了需要的時候,巴基斯坦方面也期望能夠派上用場。
換句話說:感謝中國,是感情;謝美國是策略。
中美博弈的投影,小國的「夾縫求生」不等於兩面討好
從更寬泛的視角來講,這次的「雙重致謝」,實際上就是中美在南亞進行較量的一個體現。
·中國牌打的是發展搞基建、修電站、通鐵路有點像「朋友給你買房還幫你供首付
·美國打的是安全,強調反恐、情報交換更多像「朋友送你一把刀,還告訴你怎麼用
這兩種模式,巴基斯坦都不想錯過。所以謝雙邊,不是牆頭草,而是小國求穩的一種「高級走位」。
有學者說得直白:「在大國博弈中,小國選擇『對沖不是不忠誠,而是想多活幾年。」
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些冷酷,但確實很現實。要知道巴基斯坦所肩負的責任可不輕,財政方面比較緊張,國內的局勢也不穩定,邊境那邊也不太安穩。
僅僅依靠一個盟友的話,那可不夠保險;多找幾條路來走,這才是正確的做法。
結語:鐵杆朋友與靈活外交,兩者並不衝突
從表面上來說,謝里夫的「雙重致謝」看起來像是「模糊不清」的;但從本質上來看,這體現了典型的小國智慧:
一邊有着「情誼深厚如同兄弟」的鐵哥們般的盟友,一邊有在「重要時刻」能幫忙的潛在助力者,感謝這兩方,並不意味着就背叛了其中一方。
這不是立場不堅定,而是現實太複雜。
就像謝里夫自己說的那句:「在國際舞台上,朋友和支持有時比金子更重。」這句話背後的潛台詞是——我當然知道誰是朋友,但我也知道,朋友不等於只能有一個。
信息核實說明:
本文所有時間節點均圍繞2025年5月10日印巴停火協議展開,數據與表態來源包括新華社、中華網、清華國際與地區研究院及巴基斯坦駐華使館發佈的公開材料。內容未添加主觀推測,信息鏈完整、時間準確。
參考資料:曹小靈看世界2025-05-15巴基斯坦感謝了中國之後,為什麼又要感謝美國?
免責聲明:本文國際新聞均來自公開信息整理,文中觀點分析僅代表個人,無任何不良引導。因國際局勢動態多變,信息會有時效性差異,本人已儘力核實,如有虛假或存疑部分,請立即聯繫進行刪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權和配圖問題,侵刪。請讀者理性判斷,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