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登記「全國通辦」,打開「甜蜜經濟」想像空間 | 新京報社論

婚姻登記「全國通辦」釋放的「甜蜜經濟」紅利,也給當下擴大內需、激發社會活力等方面帶來啟發。
▲5月9日,南京市玄武區婚姻登記處在玄武湖環洲正式啟用,新人領證後留影紀念。圖/南京發佈
新京報社論
對新人來說,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領證游」已成為現實。
據央廣中國之聲報道,5月10日起,新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正式施行,婚姻登記實現全國通辦。在外地工作、生活甚至短暫停留的居民,可以憑身份證就近辦理婚姻登記,政策惠及面大幅提升。與此同時,不少城市藉此契機,開始嘗試「旅遊婚登」新業務,打造「領證新地標」,將婚姻登記部門遷入歷史保護建築、公園等熱門景點。
無需戶口本,也不需要居住證,理論上可在全國任意地方領取結婚證——這是婚姻登記「全國通辦」帶來的領證新體驗。這一做法打破了長期以來婚姻登記中的戶籍限制,讓結婚登記更加便捷高效,可以說是公共服務朝着便民性和人性化方向,邁出的一大步。
不過,婚姻登記新規實施,不僅僅是為領證便捷性做了加法,更成為撬動婚姻登記服務全方位優化,乃至催化「領證游」這一「甜蜜經濟」的新支點。
眼下,全國多地都在積極打造婚姻登記新場景。像部分婚姻登記機關就遷入歷史保護建築、公園等甜蜜地標。同時,一些地方還推出配套的個性化登記服務體驗。如有的提供視頻連線服務,讓新人在全國各地的親友都能同步見證甜蜜時刻;有的設置定製化的結婚證造型拍照裝置……
這些新嘗試,無論是登記場景的創新,還是配套服務的延伸,一方面讓領證從過去單一環節的「例行公事」變成了更愉悅的、多環節的「登記體驗」,滿足了現代人對儀式感、情緒價值的更高追求;另一方面,新的登記場景打造和登記服務完善,也增加了「旅遊登記」的可能性,從而給發展「甜蜜經濟」帶來新的想像空間。
在過去,與婚姻相關的「甜蜜經濟」一般體現在婚紗照拍攝、蜜月游等環節。但如今,新人為結婚登記,開啟一場「說走就走」的「領證游」,也完全成為可能。
目前,不少地方已經開始行動。有的根據婚姻登記場所特點打造了婚旅主題動線,並結合重要節日開展特色活動,融入當地歷史和非遺文化等元素,設計了特色文創產品;有的直接將婚姻登記辦證點設在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些圍繞發展「領證游」所做的「新文章」,滿足新體驗需求的同時,也為發展文旅經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而隨着「全國通辦」的到來,婚姻登記服務在各地之間實際已被賦予了競爭性,即越是在登記場景、配套服務等方面能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地方,越有利於得到新人的認可,從而為發展特色婚戀文旅開拓流量。這在當前各地競相發展文旅經濟、提振消費的大背景下,無疑成為值得挖潛的新風口。
需要提醒的是,對「新經濟」的開拓,也不宜盲目跟風,關鍵還是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將文旅資源與婚姻登記服務進行恰當「嫁接」,多一些因地制宜,少一些千篇一律。並且,這方面需要重點優化的,並不限於登記這一環節,更要通過多部門協作,形成從登記到文旅服務的全鏈條完善。
婚姻登記「全國通辦」能夠實現,得益於民政、公安等部門的信息互聯互通,通過數字政府建設賦能行政管理體制變革。而這種變革在便利了國民的同時,也向實體經濟發射出正向信號,刺激了新的業態和新的消費場景的湧現。
婚姻登記「全國通辦」釋放的「甜蜜經濟」紅利,也給當下擴大內需、激發社會活力等方面帶來啟發——充分藉助技術紅利,提升公共服務的人性化水平,盡量減少一些影響人的需求釋放和社會流動性的限制因素,也將給消費和經濟活力的提升帶來新的可能性。
在過往,我們更注重依靠市場力量來拓寬這種空間,而公共服務領域也同樣蘊藏着不少的機遇。這或也是新發展階段「中國之治」的一種體現。在此意義上,我們應該樂見有更多類似的探索。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