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準備暫時收容1000名巴勒斯坦人!

文丨陸棄

在加沙戰火持續、廢墟遍地的背景下,印度尼西亞總統普拉博沃9日表示,印尼願為部分受加沙戰爭影響的巴勒斯坦人提供臨時庇護,首批庇護人數或達1000人,主要為傷者、孤兒及心理創傷者。普拉博沃還強調,這不是永久安置,而是響應國際人道請求的「有限安排」,一旦局勢允許,這些人將返回家園。

聽上去,這是一次人道主義的善舉,是印尼對巴勒斯坦兄弟民族的真誠回應。然而,這份善意背後,卻掩藏着一個全球更大的政治博弈暗流:巴勒斯坦人正被系統性地推向流放的邊緣,「人道庇護」成了掩飾強行驅逐的道德外衣。

印尼此舉,與兩個月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公開提出「永久遷出巴勒斯坦人」的瘋狂建議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印尼政府毫不猶豫地表達了強烈反對,稱之為對巴勒斯坦主權的粗暴踐踏。而如今,當普拉博沃提出庇護方案時,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聲明「這只是臨時性安置」「前提是必須獲得多方許可」「他們必須最終返回加沙」。這種層層設限、字斟句酌,顯然是在極力避免這場「人道行動」被曲解為配合以色列與西方國家對巴勒斯坦的人口清洗計劃。

今天的加沙,不僅僅是一塊遭受空襲蹂躪的土地,更是一個正在被一點點從地圖和現實中抹除的國家軀體。從內察里姆走廊到莫拉格走廊,從費城走廊到全面圍困拉法,以色列正有計劃、系統性地將整個加沙地帶肢解、封鎖、驅逐。當它通過軍事封鎖切斷加沙人的退路時,卻又在外交場上遊說他國接納「部分平民」,美其名曰「出於人道考量」,實則就是在變相推動「沒有巴勒斯坦人的巴勒斯坦」。

因此,印尼的庇護計劃,必須明確劃清界限——是人道援助,而絕非難民轉移的前奏。只要它依附於以色列與其盟友的政治框架,就會被利用為「驅逐的合法化工具」;一旦庇護計劃擴展而失控,它就不再是對弱者的保護,而變成對強者侵略的默認。

更何況,以色列媒體早就試圖為「遷移巴勒斯坦人」製造輿論鋪墊。例如關於「100名加沙人將赴印尼從事建築工作」的報道就是一個典型誘餌——先以「就業」包裝人口轉移,再打着「自願」的旗號麻痹國際社會。印尼外交部雖在第一時間駁斥了這一消息,但這場輿論試探顯然不是空穴來風。這正是以色列和某些西方力量試圖打造「人道外衣下的地緣工程」最常用的手段。

另外,在這場災難中諷刺的是,阿拉伯世界大多選擇沉默或迴避,土耳其、埃及、約旦雖在政治表態上支持巴勒斯坦,但在實際行動上幾乎沒有任何接納舉措。倒是印尼,一個與巴勒斯坦並無直接地緣關係、長期堅持反對以色列佔領的國家,率先主動承擔責任。印尼的舉動,是良知的表現,但也間接揭露了其他穆斯林國家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道義逃逸。

當前國際形勢極為複雜,美以聯盟繼續掌握輿論主導權,聯合國安理會因美國一票否決機制幾乎形同癱瘓,「兩國方案」已成擺設,阿拉伯聯盟內部四分五裂。在這種局面下,印尼作為全球最大穆斯林國家之一,其任何行動都具有戰略信號意義。庇護計劃一旦擴大、走偏,便可能被以色列利用為對外宣傳的「人道成就」:看,連穆斯林國家都接受遷出方案,難道這不是共識?這種輿論陷阱一旦成型,巴勒斯坦就真正從「主權爭奪者」變成「人道接受者」。

對此,必須強調,庇護不是流放,人道不是清洗的借口。庇護的意義,只能是為逃離戰火的人提供暫時安身之地,並為其爭取返回家園的權利,而不是成為製造新難民的中轉站。印尼要做的是在庇護之外,更加積極地推動國際社會對以色列佔領行徑的追責;不僅收容難民,更要為難民的「歸還權利」發聲吶喊。否則,即使接納再多巴勒斯坦人,也不過是幫凶在擦洗屠刀上的血跡。普拉博沃的一句話值得銘記:「他們只能暫時待在這裡。」是的,他們的家在加沙,而不是任何別國的收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