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越南遭遇46%高稅率,成為最慘受害者之一。明明此前剛砸下400億美元大單討好美國,卻依然難逃厄運。
河內被迫迅速調整策略,向老鄰居中國示好,甚至在鐵路建設和C919引進上做出重大讓步。
美國翻臉無情,越南如何突破困局?中越合作能否開創雙贏局面?
越南討好美國為何以失敗告終?
越南這些年玩的是一手左右逢源的好牌,經濟上緊抱美國大腿,政治上不敢得罪中國,那副如履薄冰又收益頗豐的姿態,讓不少國家都暗自羨慕。
然而特朗普這記關稅大棒,直接將越南的精明算盤砸了個粉碎,一時間河內方面慌作一團,彷彿一位精心打扮卻被相親對象無情拒絕的追求者,尷尬又無奈。
事情還得從2025年初說起,當特朗普宣布要對全球各國揮舞關稅大棒時,越南方面莫名地感到一絲不安,畢竟美國市場佔了越南出口的近三成,這塊肥肉若是丟了,河內的經濟增長怕是要原地熄火。
於是越南貿易部長阮鴻延匆匆飛往華盛頓,帶去了一張價值41.5億美元的大訂單,包括能源採購、天然氣合同、航空項目等等,擺明了是衝著特朗普背後的工業和能源大佬們去的。
越南人算盤打得精,這麼大手筆一掏,美國總該給點面子吧?誰知特朗普根本不吃這一套,收了訂單還不忘痛下殺手,宣布對越南徵收46%的高額關稅,這比對其他大多數國家還要狠。一時間,越南股市應聲暴跌,原本躊躇滿志的8%經濟增長目標頓時成了泡影。
更要命的是,美國還特意點名要限制越南的紡織品出口,這可是越南對美出口的命脈,佔比高達四成多。
消息一出,胡志明市那些紡織廠老闆們不經意間集體沉默了,眼看着辛辛苦苦打下的美國市場就要拱手讓人。越南這次真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那400億美元訂單就像扔進海里的石頭,連個水花都沒見着,卻把自己的錢袋子給清空了。
這種戰略挫折,讓越南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國際貿易策略。畢竟一邊倒向美國的做法已經證明行不通,那麼是不是該把目光投向別處,尤其是那個一直在身邊卻被刻意冷落的鄰居——中國?
越南的外交困境與戰略抉擇
越南的外交困境並非孤例,實際上是整個國際棋局變動的一個縮影。與越南不同,中國選擇了與美國硬碰硬的姿態,直接宣布對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加征34%的關稅,而這記重拳恰好打在美國的軟肋上。
畢竟從貿易結構來看,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多是可替代性強的農產品、能源和部分高科技產品,但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卻是深入美國尋常百姓生活的各類商品,關稅戰一旦打響,美國消費者將首當其衝。
這種底氣,是越南這樣的國家所不具備的。在特朗普的關稅大棒面前,澳大利亞、印度、新西蘭、菲律賓和以色列五國紛紛選擇了低頭認慫,甚至有國家直接表示"願意將對美關稅降為零",擺出一副任人宰割的姿態。這種反差,不正是國家實力和戰略縱深差異的真實寫照嗎?
越南的兩面外交策略,說到底是其地緣宿命的產物。歷史上,越南就像一隻在大象腳下跳舞的貓,既要避免被中國這個龐然大物踩到,又要在美國這個遠方客人面前表現得足夠乖巧。
這種戰略平衡術,讓越南在改革開放後借鑒中國經驗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不忘積極拓展與西方的關係,儼然一副"魚和熊掌兼得"的野心。
近年來,越南在南海問題上與中國有不少摩擦爭端,卻又在經貿領域與中國保持密切合作,這種"又打又拉"的複雜關係,就像一對吵完架又得一起做生意的鄰居,表面冷淡背地裡熱絡。
然而,當美國市場這根救命稻草被特朗普無情抽走,越南才猛然驚覺:原來那個一直被自己"若即若離"對待的鄰居中國,才是真正的經濟命脈和戰略依靠。
越南對華讓步背後的算盤
牆頭草的脆弱性暴露無遺,越南這隻曾經在美中之間高超平衡的"雜技演員",不得不放棄高空走鋼絲的姿態,向那個被自己若即若離對待的鄰居遞出橄欖枝。
這種轉變絕非心血來潮,而是被迫的戰略調整,就像一個長期追求遠方情人卻屢屢碰壁的人,最終發現身邊的那個默默付出者才是真正的靠山。
越南向美國提出的"零關稅"方案,看似是破釜沉舟的姿態,實則是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對越南而言,這樣的讓步無異於自斷經脈,美國廉價農產品一旦湧入,將如洪水般衝垮越南自身脆弱的農業根基,農民心中那塊賴以為生的田地就會變成一片荒蕪的沙地。
這種後果,越南決策層心知肚明,卻依舊試圖以此姿態博取特朗普的憐憫,可謂是病急亂投醫。
在這種進退兩難的處境下,越南開始了對華關係的實質性調整。這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示好,而是拿出真金白銀的誠意:同意建設老街-河內海防鐵路項目,這條鐵路一旦建成,將成為連接越南北部省份與中國西南地區的經濟動脈,就像一根穿越國界的鋼鐵血管,輸送着雙方的商品和友誼。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越南還主動修改了適航標準,為引進中國研製的C919客機鋪平道路。這對於一個曾經對中國企業各種設限的國家來說,簡直是巨大轉變。C919作為中國民航工業的驕傲,其"出海"之路顯然將從越南開始,而越南也將成為第一個品嘗中國製造大飛機的周邊國家。
美國的"恩情"翻臉無情,中國的"默默付出"卻漸漸顯露價值。越南這次對華讓步,表面上看是被美國關稅逼出來的無奈之舉,但從長遠看,或許正是東亞區域合作的一次契機。
畢竟,當西方市場變得捉摸不定,區域內部的經濟循環就變得愈發重要。而這種合作方式能否持續發展,又將如何重塑東亞區域格局?這不僅關乎中越兩國,更是整個東亞乃至全球貿易格局的一次小型地震。
從越南轉向看東亞新格局
這場始於華盛頓的關稅風暴,表面上是特朗普為了填補國庫、平衡貿易逆差的單邊行動,實則是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危險遊戲。
摩根大通的專業分析師不無擔憂地指出:受特朗普大規模互惠關稅影響,美國和全球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已從之前的40%驚人攀升至60%,這種自傷式打法讓華爾街都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好比在平靜湖面投入的一顆重磅炸彈,激起的漣漪已開始重塑全球貿易格局。中美對抗的烈度升級,正加速全球產業鏈的解構與重組,宛如一場經濟地震,讓原有的貿易路徑出現斷裂、扭曲和重組。
越南這個曾經的"漁翁",在中美第一輪貿易戰中撿到了不少便宜,吸引了大量轉移的製造業訂單,一時風光無兩。然而風水輪流轉,如今卻成了特朗普眼中的眼中釘,遭受了比其他國家更為嚴厲的關稅懲罰。
這種戲劇性的角色轉換,簡直像一出荒誕劇,昨日的受益者轉眼成了今天的犧牲品。這也迫使越南重新評估自身在區域合作中的位置,畢竟當美國市場這扇大門逐漸關閉,區域內循環的價值就凸顯出來。
中越經貿合作的深化,某種程度上可視為應對美國保護主義的一劑解毒藥,而這樣的雙邊合作模式若能推廣,或將為東亞地區應對外部衝擊提供新思路。
值得深思的是,美國這種赤裸裸的保護主義正在全球範圍內激發出新的防禦機制。當特朗普認為自己在懲罰"不公平貿易"時,他可能不經意間正在促成一個更加緊密聯繫的亞洲經濟圈。
這是歷史的反諷,也是地緣政治的辯證法:壓力越大,區域內凝聚力可能越強。越南與中國的靠近,或許只是這個更大趨勢的一個縮影,一個預兆,昭示着一個更加自主、更相互依存的亞洲經濟共同體的雛形正在悄然成型。
結語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下,越南從討好美國到對華讓步,折射出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艱難處境。隨着全球貿易格局重塑,區域經濟合作顯得尤為重要。
越南的轉變或許提醒我們:在保護主義抬頭的時代,鄰國互利合作比單邊依賴更具韌性。
越南的未來選擇將如何影響東亞格局?貿易戰會否促使更多國家加深區域合作?這值得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