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島用新名字,參加大阪世博會,民進黨得意忘形,日本真的欠打了

前言

日本大阪世博會拒絕使用"台灣"名稱,僅允許以"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企業身份參展,與日本政要頻繁宣稱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形成鮮明對比

中廣董事長趙少康直指這一矛盾,諷刺日本連讓台灣用自己名字參展這樣簡單的事都做不到,還談什麼"台灣安全與日本休戚相關"?

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真實立場到底如何?為何動輒聲稱願為台灣安全"站隊"的日本,在文化交流的場合卻如此謹小慎微?

言出必行還是口是心非?

"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這句在國際輿論場上引發巨大波瀾的言論,最初由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擲地有聲地拋出,短短九個字,卻重重砸在了國際關係的棋盤上,引發各方關注。

此後,岸田文雄等日本政要不斷重申這一立場,看似堅定不移地表達對台灣安全的關切,一時間,台日關係彷彿邁入了"蜜月期"。然而,口惠而實不至,當現實利益與政治表態相衝突時,日本的真實態度便昭然若揭。

趙少康針對大阪世博會禁用"台灣"名稱一事,直截了當地發出質疑:"日本不要再講'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大話,連大阪世博會要用個台灣館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準。"這一尖銳批評,直擊日本對台政策的雙面性虛偽性

表面上高喊願為台灣安全站台,實際行動中卻處處設防,甚至在文化交流等非敏感領域,也小心翼翼地迴避使用"台灣"名稱。

日本政府這種"高調錶態、低調行事"的雙面策略,折射出在中美博弈中的尷尬處境。

一方面,日本試圖借涉台議題向美國表忠心,鞏固美日同盟;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謹慎應對中國大陸的反應,避免直接觸碰紅線。"牆頭草,兩邊倒",日本的這種搖擺態度,恰如其在二戰後的外交傳統——追隨強者、明哲保身。

值得玩味的是,日本政要在安全議題上對台灣的"關切",與在經濟文化領域對台灣的"疏離"形成了奇妙對比,當談及假想的軍事衝突時,日本政客侃侃而談;但在實際的文化交流中,卻避之唯恐不及。

這種言行不一的背後,究竟是政治算計還是無奈之舉?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真實立場到底如何?或許,從世博會這個小小的展館名稱爭議中,我們能窺見更廣闊的國際政治圖景。

"台灣"變"玉山"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台灣地區為參加大阪世博會,竟然砸下了20億新台幣的天價預算,最終卻只能以一個莫名其妙的"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企業名義參展。

這筆分四年編列的巨額資金,僅2023年就高達4.1億新台幣,這些錢究竟花在哪裡?難道是用來買一個模糊身份的入場券?

台灣外事部門負責人吳釗燮在被質詢時,露出了無奈的面孔,他承認台灣只能以企業名義參展,言下之意——不接受就沒有機會,這是台灣當局不得不面對的冰冷現實。

更加諷刺的是,根據規定,台灣展館內不能出現任何"台灣"文字與圖案,那麼問題來了,如此高昂的投入,究竟是為了展示什麼?是玉山還是台灣

"掛羊頭賣狗肉",這本是商家的伎倆,如今卻成了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無奈選擇。

有綠營支持者欣喜若狂地指出,"玉山數位科技株式會社"的英文名里包含"TECH WORLD",首字母縮寫正好是"TW",暗指台灣,彷彿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這般自我安慰的解讀,令人感到滑稽。

島內綠營立委面對這一窘境,各顯神通提出"應對之策"。羅致政典型的官腔辯解——"礙於國際現實";許智傑則建議如不能以"台灣"之名參展,乾脆不參加,或者將東京的"台灣plus"活動搬到大阪,另闢蹊徑。

這些所謂的"妙計",隔靴搔癢,難解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的根本困境。更值得注意的是,"玉山"一名在英文中竟然使用了"Tamayama",這是日本的一處地名,而非台灣最高峰玉山的音譯。這種刻意迴避的做法,連台灣的山名都成了禁忌,不禁讓人唏噓。

中國國民黨籍民代楊瓊瓔一針見血地質問:"不是說台日關係很好嗎?"在上海世博會時期,台灣還能掛上"台灣"的名字,如今在所謂"友好"的日本舉辦的世博會上,卻連文字與圖案都不能出現。

這就像一面照妖鏡,將所謂"台日友好"的真相照得一清二楚。台灣當局花費巨資購買的,不過是一張模糊身份的門票,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着無名小卒的角色。

今非昔比,風景這邊獨好

對比鮮明的是,在馬英九執政時期的上海世博會上,台灣地區還能堂堂正正地用"外貿協會台貿中心"名義申請參展,風光無限。

如今淪落至只能用一個日本地名"Tamayama"作掩護,今昔之別,不言自明,這一轉變並非偶然,而是兩岸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必然結果。

王毅外長在今年兩會期間的一席話,引發了軒然大波:"台灣地區在聯合國的唯一稱謂就是中國台灣省",五個字,擲地有聲,在全網刷屏,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

央視新聞趁勢推出"台灣必歸"海報,配上"中國台灣省"標籤,引發無數網友轉發,其中不乏台灣知名藝人,這讓民進黨當局如坐針氈,甚至揚言要對這些藝人"最嚴厲譴責"。

這股風潮讓島內綠營政客惶恐不安,彷彿驚弓之鳥,擔心兩岸同胞走近走親,害怕"中國台灣省"五個字的巨大殺傷力。

王毅外長除了明確台灣定位外,還特別警告了正與台當局勾結的外國勢力——日本。他義正詞嚴地指出:"台灣回歸中國已經80年了,日本仍有人不思反省,與'台獨'勢力暗通款曲",並警告"借台灣生事,就是給日本找事",字字千鈞,句句見血

這種態度上的鮮明對比,讓日本在大阪世博會台灣參展問題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深怕引起中國大陸方面的強烈反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比上海世博會時期,兩岸關係處於相對和緩的"輝煌年代",雙方還能達成一定默契,台灣參展相對順暢。如今的困境,實則是民進黨當局推行"親美反中"政策的必然後果,正如民間所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島內一些政治人物一廂情願地認為,日本邀請台灣以民間企業身份參展是"台日友誼"的體現,殊不知,這種"友誼"早已被現實國際政治沖淡至不得不冒着得罪大陸的風險才勉強鬆口。

這種外強中乾的國際空間,與台灣當局宣揚的"國際突破"形成強烈反差,台灣民眾在這場國際參與的困境中,逐漸看清了國際政治的冷酷現實。

隨着大陸實力的不斷增強,台灣的國際處境將愈發艱難,所謂的"國際生存空間",會被一步步壓縮至難以維繫的境地。

孤島艱途

縱觀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歷史,不難發現一條充滿坎坷的曲折之路

從奧運會的"中華台北"到WTO的"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台灣地區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着多重身份的角色,始終無法以其期望的名稱亮相。

深入剖析台灣的國際參與,不難發現其與兩岸關係的緊密關聯。馬英九執政時期(2008-2016年),兩岸關係相對和緩,台灣參與國際活動也相對順利;而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關係趨冷,台灣的國際空間隨之急劇萎縮。

此一時彼一時,今天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台灣當局政策選擇的直接後果。

面對這種困境,台當局採取了所謂"多元靈活"的策略,包括接受非正式名稱、通過企業或協會間接參與、舉辦平行活動等方式,試圖在夾縫中求生存。這種戰術性調整,不過是在戰略性錯誤的大框架下的無奈之舉。

更令人深思的是,民進黨當局對島內主流民意的刻意忽視。民調顯示,台灣民眾普遍希望兩岸和平、發展、交流與合作,而非對抗與對立。但民進黨卻選擇性失聰,將政治操弄凌駕於民生福祉之上。

當民進黨當局對支持統一言論的台灣藝人進行打壓時,他們忘記了一個簡單事實:這些藝人之所以有巨大影響力,正是因為他們代表了相當比例的民意

"中國台灣省"之所以具有強大震懾力,正是因為它觸及了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的共同記憶。不管政治人物如何操弄,這種血濃於水的聯繫,不會因為政治意識形態而消失殆盡。

歷史已經證明,當台灣國際空間被擠壓時,尋求所謂的"台灣國際化"並非明智之舉。相反,正視現實,改善兩岸關係,才是突破困境的根本之道。

如今看來,台灣當局的所謂"夥伴關係",更像是一種單相思,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都是基於各自的國家利益與戰略需求來決定對台政策,而非什麼"價值觀同盟"。

在大國博弈中,小巧的台灣宛如一葉扁舟,若不審時度勢,不與大陸構建良性互動,恐怕將面臨更嚴峻的國際孤立。

以小事驗大道,從大阪世博會這一小小的展館名稱爭議中,或許台灣民眾應該看清,誰才是真正關心台灣前途與福祉的力量,誰又是利用台灣作為棋子的局外人。

結語

台灣參展名稱爭議看似小事,實則映射兩岸關係與國際政治的複雜變局。無論是"TECH WORLD"還是"玉山株式會社",都難掩台灣國際參與空間的現實困境。言辭與行動之間的鴻溝提醒人們,國際關係中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當一些國家在安全議題上高喊"挺台",卻在文化交流中避而遠之時,台灣民眾或許該反思:誰才是真正在乎台灣福祉的夥伴?島內政治人物的"國際化"路線究竟帶來了什麼?期待在評論區聽到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