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五常席位我們不要了,「退群」退到聯合國,美議員言論威脅聯合國?

聯合國五常席位我們不要了,「退群」退到聯合國,美議員言論威脅聯合國?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2025年2月20日,美國共和黨議員提出了一份名為《2025年完全脫離聯合國法案》的提案,要求美國退出聯合國及其所有附屬機構,並停止對該組織的財政資助。提出該提案的議員認為,聯合國已經淪為「攻擊美國及盟友的平台」,還妨礙了美國的全球利益。

然而,從特朗普「退群外交」到今日的戲劇性提案,這一行為是否只是美國政客的政治考量?提案背後,美國與聯合國的複雜利益關係及可能帶來的外交影響值得深究。

美國「出資大戶」身份的另一面

長期以來,美國確是聯合國的最大出資國,每年的常規預算和維和預算中,美國的分攤比例分別占約22%和25%。僅從賬面上看,的確承擔了很大的財政責任。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美國還拖欠聯合國巨額會費。截至2021年初,美國欠繳的分攤經費和維和預算達20億美元。這一「欠債文化」,讓很多成員國「埋單」,也常常給聯合國的各項任務帶來壓力。

聯合國的局限是世界難題的縮影

聯合國的確在一些危機問題上顯得被動和有限,比如長期無法對巴勒斯坦問題達成一致決議、無法處理敘利亞內戰等。但這並非聯合國作為機構的獨立失責,而是其在多邊博弈中被成員國大國「綁架」的表現。以美國為例,2023年巴以衝突爆發後,美國6次動用安理會一票否決權阻擋針對以色列的譴責決議。可以說,聯合國在許多問題上的僵局,很大程度上源於超級大國各自為政的現狀。

改革受阻,美國又是否無責?

近年來,改革聯合國的話題愈加緊迫,特別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權」的問題,一直是阻礙全球多邊治理的核心癥結。然而,這些年推進改革的嘗試幾乎都以失敗告終,其中,美國的立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美國一方面佔據特權不願放手,另一方面又屢屢呼籲聯合國「效率低下」,這種雙標邏輯一直制約着聯合國的發展。

從「退群」到「碰瓷」:一場政治作秀?

針對共和黨議員的這一提案,有觀點認為,其真正目的是借「退群」之名向聯合國施壓,試圖逼迫其更大程度上迎合美國主導的議程。這與特朗普政府時期的「退群外交」如出一轍。回顧歷史,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框架,均是以「美國優先」的名義進行對外政策調整。而這些退出並非徹底切割,更多是為了實現重新談判,打造一套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新秩序。

而今,新的「退群提案」恐怕也不是為了真正脫離聯合國,而是在全球多邊制度下,繼續圍繞美國主導權展開博弈。

美國退出聯合國的可能後果

儘管目前該提案尚未通過立法程序,但這一可能性一旦成為現實,無疑將對全球治理體系產生深遠影響。

1. 聯合國經費缺口難以迅速彌補

作為聯合國的最大出資國,美國退出將導致維和行動、人道主義援助項目等諸多領域的資金不足,尤其是非洲和中東地區的項目會首當其衝。

2. 美國影響力逐步消退

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常任理事國席位以及一票否決權。如果主動放棄這一地位,勢必削弱對全球事務的管控能力,為其他大國尤其是中俄擴大勢力範圍創造空間。

3. 美國企業經濟紅利受損

美國退出後,其企業在聯合國採購合同中的優待將不復存在,這對於依賴聯合國訂單的行業可能造成直接打擊。

全球治理亟待平衡與合作

美國威脅退出聯合國的提案,再次提醒世界主要大國間多邊體系的緊張與不對等關係。在全球風險挑戰加劇的當下,無論是氣候變化、人道主義危機,還是地緣政治的複雜化,任由孤立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都只會使全球問題更加不可控。

對於美國而言,聲稱退出聯合國不僅未必是棋高一着,反而可能危及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對於聯合國而言,大國之間更理性、更合作的參與,才是提升自身效能的關鍵。多邊合作固然不易,但只有通過全球共同努力,才能讓這樣的平台變得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