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大選將至,立總統開始對大陸示好,台當局擔憂的事情要來了

眾所周知,身為歐洲國家的立陶宛,過去一段時間對美國可以算是言聽計從。特別是該國總統瑙塞達上任之後,一度在台灣問題上屢屢觸及中方底線,導致兩國關係急速降溫。隨之而來的不僅是中立外交關係的降級,立陶宛在經貿層面也付出了慘痛代價。因此,中國民眾對這個歐洲小國的印象是非常差的。

但是隨着12日立陶宛將進行總統大選,7日開始提前投票。正爭取連任的立陶宛總統瑙塞達這邊開始出現了風向轉變的跡象。據外媒報道稱,瑙塞達日前表示,他認為位於維爾紐斯的「台灣代表處」仍應依據國際標準使用「台北」,並表示這項調整可以傳達立陶宛希望「與中國關係正常化」的信號。

立陶宛在2021年11月允許台灣外交部以「台灣」為名在首都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後,中國大陸隨即對立陶宛實施反制措施,包括限制立陶宛商品進口。顯而易見,在立大選來臨的背景之下,瑙塞達開始因此面臨立陶宛國內反對派的壓力了。畢竟立反對黨對於執政黨疏遠中國大陸的路線是極度不滿的。這也是他們在競選之中,用來反制瑙塞達的重點議題。此外立陶宛政體為半總統制,總統大選採取絕對多數制,若第一輪沒有人得票率過半,兩周後將舉行第二輪決選。此次大選共有8人競爭,基於政治利益的考慮,瑙塞達現在開始考慮調轉方向,對中國大陸示好,其實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過瑙塞達是否會落實「改名」計劃,我們還需要觀察下去,畢竟立陶宛一直以來做事情都有些反覆無常,但儘管如此,對於立陶宛這樣的變化,台當局這邊已經有了強烈反應。據台媒報道稱,針對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提出改變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以便化解與在大陸之間緊張關係的說法,台外事部門回應表示,尊重立陶宛總統大選期間該國國內各方意見的表達,並希望各界了解有關名稱是雙方的共識。期盼台立未來持續擴大合作領域,並深化雙邊情誼及民主夥伴關係。台學者李大中則指出,立陶宛想和和中國大陸朝更緩和的方向前進,雙方可能已達到一定程度諒解或默契,台當局需要對此保持警惕。

不難看出,台當局這邊在有意提醒立陶宛,不要做出修改名稱的舉動來「討好」中國大陸,台當局和立陶宛才是長久的「夥伴」。然而,民進黨這邊越是這樣說,其實越表明了他們內心的慌亂與心虛

肉眼可見的是,在賴清德520正式就職之前,台當局所謂的尋求國際合作,正在變得步步維艱。前有巴拉圭表示,如果無法「證明」與台灣「維持邦交」符合巴拉圭的國家利益,巴拉圭面臨與中國大陸建交的「壓力」會與日俱增。現在一度以「挺台」面目示人的立陶宛,也出現了鬆動的跡象,台當局怎麼不慌張呢?

毫無疑問,如果這樣的氛圍持續下去,產生的連鎖效應,將是台當局最害怕的事情。目前,台當局僅剩下12個所謂的「邦交國」,而且這裏面還有許多國家都在觀望之中,一旦整體風向變化,他們開始下定決心,那麼賴清德接下來4年里的壓力是不言自明的。甚至不乏有「邦交」徹底清零,成為超越蔡英文的存在。那個時候,綠營只會陷入更加的被動境地之中。隨着大陸促統行動的加速,我們相信這樣的日子已經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