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對華示好,願更改台代表處名稱,穩定與大陸關係

中方繞歐洲走了一圈,歐洲國家立陶宛態度突變,主動向大陸認錯,還要降低台「代表處」級別,穩定對華關係。

立陶宛改變對華態度

相關報道指出,立陶宛即將舉行總統選舉。

此次選舉的一個重要焦點是立陶宛與中國的外交關係,特別是關於「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爭議。

因此,立陶宛現任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表達了改變「台灣代表處」名稱以期穩定對華關係的意願。

目前,瑙塞達的民意支持率是參選候選人中最高的,在35%至45%之間。

為什麼此次立陶宛選舉,與穩定對華關係有關?

立陶宛地小人少,僅有200萬人,這決定了它只能依附於其他大國生存。

但是其政客又眼界狹隘,趨炎附勢,就像我們周邊的菲律賓、韓國等。

於是便有了立陶宛為了巴結歐盟等西方國家,政客公開挑釁中國主權的行為。

立陶宛政客挑釁中國主權

2021年,立陶宛政府同意中國台灣地區在他們國家設立「台灣辦事處」的請求,這一舉動引發大陸強烈不滿。

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大陸與其他國家締結友好關係的第一準則,立陶宛的行為,是公然踩踏大陸「紅線」。

而且,立陶宛在設立代表處時,還允許對方用了「駐立陶宛台灣辦事處」這樣的名字作為機構名稱,屬於明目張胆違背「一個中國」原則。

大陸得知此事後,派人前往立陶宛談判,可立陶宛吃了秤砣鐵了心,一直不鬆口,兩國關係陷入僵局。

中國方面立刻宣布中國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

政治的關係的降級,必然會帶動兩國經貿關係的下降。

在兩國關係沒有受到影響時,立陶宛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農產品、酒水、化工產品、高精度機床、精密儀器等。中國則向立陶宛主要出口機械器具、紡織原料、賤金屬、化學產品、雜項製品、電子產品等。

兩國關係陷入僵局後,立陶宛對中國的出口量相較前一年同期下降超過90%,立陶宛無法找到替代中國的存在。

再加上,中國雖然向立陶宛出口低端產品,但是物美價廉,是立陶宛無可替代的剛需,毫無疑問,「中立」關係的降級,意味着立陶宛需要花費更多錢,買到生活必需品。

直接影響不小,但附帶傷害更大。中國還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第一航運大國、第一製造業大國。

總之,立陶宛和中國關係降級後,其各行各業都受到一定經濟損失。

嘗夠了苦果,立陶宛想走回頭路

當然,立陶宛公開「反華」,並非一無所求。

彼時,立陶宛認為美國以及台灣地區能彌補中國大陸的經濟缺口。

在立陶宛反華後,美國「賞賜」給它們6億美元(摺合人民幣41億元)出口貸款,注意是貸款,需要還的。

而台當局,也是「出了血」,賄賂立陶宛政客。此外,台當局還曾承諾要幫助立陶宛發展半導體產業,結果到現在才投資1000萬歐元,簡直是一場笑話。

總之,「反華」的這三年,立陶宛啥都沒撈到,還賠了個精光,大量外資不看好立陶宛發展前景,相繼離開,立陶宛徹底陷入經濟困境中。

如今,苦果嘗夠了,立陶宛知錯了,想要回心轉意,抓住中國大陸這個「金主」?

中國早已給了立陶宛正確的方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指出,只要立陶宛能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並撤出所謂的「台灣辦事處」,停止和台灣地區的官方往來,中國自然不會漠視立陶宛的正當訴求。

顯然,立總統企圖用更改「台灣辦事處」名字糊弄大陸,顯然行不通,對恢復中立兩國關係沒有太大意義。

不過,立陶宛總統這麼說、這麼做,表明台灣地區只是立陶宛一個可有可無的政治工具。一旦利益不符,立陶宛便會將怨念發泄到台灣身上。

即將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賴清德應該早日看清這一點,不要幻想用所謂「友邦」挑戰「一個中國」原則。

近年來,台灣多個所謂的「友邦」對台發起「斷交潮」,主動跑到大陸陣營,已經證明了「台獨」分裂勢力正逐漸被世界拋棄。如今立陶宛尋求與大陸關係的改善,也是同樣的道理。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