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造船業掐架,韓國人偷着樂?萬年老二會超越中國成第一嗎

近期,美國人要求拜登政府調查中國的造船業。理由是中國在該領域存在不合理與歧視。

五大工會發起137頁的請願書,誓言要恢復50年前18萬名產業工人的榮光。

美國人又一次主動挑起了爭端,高興的卻是另一個國家——韓國。本月中旬,韓國一家媒體在報道中就直言不諱的說到:韓國造船業將會成為受益者。

韓國人能笑到最後嗎?美國人為何偏偏在這時作妖?我國造船業是否會因此受挫呢?

要求調查是工會想要政策和補貼

目前調查還沒有啟動,是美國五家工會發起了請願。接下來到4月下旬,美國的貿易代表辦公室將決定是否同意工會的請願。

上世紀70年代,美國貿易相關法案中出台過一項規定,貿易代表可以針對他國的貿易做法發起調查,而且還有權建議政府是否就調查結果實施制裁。

因為該條款為第310條,所以此後發起的相關調查中,都被外界稱為「301調查」。中國人熟悉該法案,是特朗普在任時,發起的相關貿易戰

發起請願的五家工會,從產業類型看,隸屬於鋼鐵、船業製造、機械航天、電氣、海事貿易等相關領域。

換言之,他們之所以牽頭針對我國的造船業,很大概率是自己沒什麼飯吃了。

就像在請願書中提到的那樣,他們幻想着回到50年前,美國造船業最為輝煌的時期。那時候美國的商業造船像下餃子,70年代的巔峰時期,該領域的產業工人達到了18萬。

話鋒一轉,工會們又在請願書上訴苦:美國造船業損失了70%以上的市場,崗位消失,大量工人早已失業。如今,美國造船業在全球的市場規模只有1%,排名更是跌落到了19位。

自己悲慘,轉頭來就去眼熱他人的輝煌,所以這些圍繞造船業的美國從業人員,統統把目光轉向了中國。

截止到2023年,我國造船業的持有訂單數量、新訂單以及完工量,在全球市場份額已經連續14年排第一。去年,美國人只生產了10艘大型遠洋船舶,我國的這一規模是1000多艘。

就這樣,美國內的從業人員,從眼熱又變成了赤裸裸的嫉妒。他們提出的調查訴求,總結起來就三點:徵稅、扶持、剝離。

所謂徵稅,即工會希望美政府對停靠港口的中國船隻徵收港口費,具體數額根據船舶噸位來制定。

扶持,是建議美政府給造船業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如果能多給予一些財政補貼更好。

他們規劃要建立造船產業復興基金,未來的可支配資金,就是向中國船隻徵收的港口費同時,他們還希望政府和總統極盡所能,提高國內的船隻需求。

最後一點便是剝離。簡單來說就是美國的造船產業跟中國的產業脫鉤,圍繞海事貿易和物流系統,打造美國自己的體系,不使用來自中國的設備。

比如他們所宣稱的,起重機等港口基礎設施,使用中國的產品存在安全風險,未來應該打造自己的系統和設備。

全產業鏈上完成跟中國的剝離,同時希望政府跟日韓等盟國,建立起造船產業聯盟。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美國造船行業的人眼紅中國吃肉,試圖用這種方式重新奪回市場份額。可從實際情況看,當年明明是他們主動丟棄這塊肥肉的。

先是在上世紀80年代,進一步強化自由市場經濟的美政府,放棄了對造船業的政策傾斜和財政補貼。

這一措施直接影響並改變了產業結構,產能縮小了,很多環節外包給他人去做。隨着後來產業結構的改變,美國在這一領域的優勢很快便不復存在。

而之所以工會在這個時候發起請願,很關鍵的因素是吃准了拜登的心思。

今年是大選年,民主黨長期以來是支持工會和勞方的,所以發起請願的工會,認定拜登會同意調查。因為拜登不這麼做的話,勢必會變成特朗普攻擊的活靶子。

至於調查結果如何,發起的工會似乎並不關心,他們關心的只有政策以及補貼。而且,造船第一的市場份額,他們也沒打算能吃下去。

或許正因為如此,韓國人才覺得屬於自己的機會來了。

千年老二能變成第一嗎

根據韓媒報道,美國工會的請願活動剛發起,本月韓國內造船行業的股價就開始上漲。

三星重工、韓華海洋、現代重工等造船企業,股價在本月14日分別上漲了13%、11%和8%。

這種趨勢讓韓國人異常興奮,他們相信能從美國即將開啟的調查中得到好處,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假設美國下一步對中國的船舶「區別對待」,施加港口費和關稅等制裁措施,中國船舶產業整體成本會上升,進而也會推高相關的價格,如此一來綜合競爭力勢必會下降。

在競爭關係中,處於第一位的優勢被破壞了,排名第二的肯定會得到好處。韓國的造船企業所盼望的正是這一點。

第二,連美國人自己都清楚,即使下一步影響到了中國的市場份額,短時間內他們自己也難以接手這麼大的市場規模。

所以韓國人幻想的是,美國接下來會在產業重新調整中,賞給他們一兩根骨頭。何況美工會發起的請願中也提到了,期望政府跟日韓盟國建立造船聯盟。

第一名跌落,第二名順序上位;再有就是美國開出的「空頭支票」。這兩點,確實讓一部分韓國人很興奮,但也有一些韓國人腦子還是清醒的。

有分析就認為,美國目前在全球的造船業中無足輕重,即使對中國發起了調查,也改變不了全球造船業的格局走向。

未來的局勢都還不確定,韓國老二就想上位,未免也太着急和異想天開了。此前,韓國造船企業的訂單中,美國船主的訂單只有2%。就美國人的這點規模,還無法對造船產業說三道四。

即便因為美國的調查,我國造船業受到影響,韓國憑什麼就能認定通過順序排位而成為第一。

要知道,在全球的造船業中,除了我國和韓國之外,日本以及歐洲多國,也佔有很大的市場規模。

老大的位置一旦空缺,接下來有可能不是老二順利上位,而是在混亂中被老三老四等人圍毆致死。

再者,美國企圖發起針對我國的調查,是他們自己想上位。只是由於半個多世紀來產業萎縮,想上位而不能。

在這種情況下,工會提出的規劃中,才以口頭承諾的方式,希望將相關產業和市場份額掌握在盟友手裡。

先不說這種承諾僅僅是工會的一面之詞,哪怕下一步美政府也做出了相關姿態,韓國人就能確信,這不是美國的權宜之計嗎。

當年日本算不算是美國的鐵杆盟友,可在半導體產業領域,還不是被美國摁住脖子吃屎了嗎。

所以,韓國人若繼續做春秋大夢,他們就會成為下一個美國的重點關照對象。畢竟,美國人事事針對我國,並不是因為意識形態和政治,而是純粹因為利益。

造船業之間的競爭已達白熱化

本月初,韓國政府連同其他造船巨頭,推出了一項高達9萬億韓元的造船技術創新計劃。

按照規劃,韓國希望能在未來5年,技術上取得優勢突破,並且能掌握一種「超級差距」的技術。

言外之意,無非也是韓國想在造船業內取得主導和話語權。而在與我國的競爭中,可謂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比如在2月份的新接手訂單量上,韓國以50%的新接訂單量,暫時超過了我國41%的份額。但在總訂單量上,我國的規模是49%,韓國的規模只有31%,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此前在2022年,韓國在8個月的單月接單量上,也曾超越我國。可從總訂單量來看,我國的造船企業依然高於韓國。

競爭越發激烈,業內人士也看到了某種風險。造船的長期利潤不高,高附加值的船舶,又存在周期長和風險自擔的不利因素。

要想把握機遇,造船企業在技術和產業鏈上,更應該謹慎推進。而且在與我國的競爭中,韓國造船業還面臨著別的風險。

人才匱乏和產業衰退的窘境

長期以來,韓國造船業一直面臨著整體結構失衡的風險。其造船產業集中在東南一隅,遠離首爾的經濟圈。

由於此前的造船業經歷了蕭條,產業內人才流失嚴重,而且造船對年輕人也失去了吸引力。

比如在大學專業的招生規模中,與船舶相關的專業競爭力一直不高。首爾大學船舶相關專業的競爭率為4:1,往年這一規模更是只有3.1:1。

對比之下,其他工科專業的平均競爭率,已經達到了4.88:1。產業沒有新鮮血液注入,技術上的創新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造船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韓國想振興產業,可又面臨著低生育率的尷尬。這種局面和造船業的整體結構轉型,對韓國構成的衝擊越來越大。

目前,全世界的造船業都在向環保方面轉變,船舶的研究與設計,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才。

如果韓國達不到這一目標,在未來的競爭中勢必會面臨不利的局面。

結語

拜登政府下個月是否會對我國的造船業展開調查,將是未來半年乃至一年的重中之重。不過由於調查持續的時間會很久,所以短時間內並不會對全球的造船格局造成衝擊。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國內的相關企業,應該強化全球布局意識,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的同時,也能增強海外市場的投資規模。


參考資料:

《美工會要求對中國造船業發起「301調查」,中國企業如何應對》 第一財經 2024年3月14日
《韓國向造船廠砸9萬億韓元與中國競爭》 環球時報 2024年3月7日
《韓國造船業加快走向合作》 經濟日報 2024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