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問你一個問題:「年紀大了,你會讓兒女養老嗎?」
本來以為這是無可爭議的問題,一位博主的街頭採訪,打破了我的印象。
01
博主在上海街頭,問幾位老人:「你們覺得錢和兒女哪個更重要?」
老人毫不猶豫,回答:「錢更重要。」
「養老能指望兒女嗎?」
老人:「指望不住的呀,他們有自己的生活,能回來看看你就好了,指望養兒防老,是場夢。」
坐在長椅上的是一對夫妻,阿姨告訴博主。
自己有兄妹6人,在他們一代人的觀念里,家庭意識是很重的,父母年紀大了,也是兄妹幾人合力養老,讓父母走得安心。
她有個獨生子,已經結婚,買房和辦婚禮的時候,他們沒少操心,也幫帶大了小孩,自從小孩讀書後,他們就回到了老房子,生活也輕鬆了下來。
每天就圍着公園轉轉,跟幾個相識的人聊天,一晃半天就過去了。
問題來了,身體好的時候,自己可以安排生活,要是生活不能自理呢?
阿姨回答:「就去養老院啊,沒有辦法的,他們要上班,還要照顧小孩,哪有精力再來照顧你呀。」
「你會把錢都給兒女嗎?」
阿姨:「不會,也要留點給自己養老,你要是把錢都給出去,自己就被動了。」
很現實,也很扎心,這個採訪應該反映了當下的養老現狀。
不是兒女不孝順,而是他們也有自己的難處,父母能夠理解,並且對自己的養老有所安排,真的是人間清醒。
02
當然,造成現在的情況,也跟時代的發展有關。
父母一輩的人,大多有兄妹幾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兄妹團結,遇到事情也喜歡互相商量,在照顧老人的時候,彼此分擔壓力都不大。
而90後00後,獨生子女多了,從小被長輩圍着轉,他們早就習慣了為自己着想,這是思維的變化,跟孝不孝順無關。
當然,在父母生病的時候,他們也會着急,也想盡自己的孝心,但有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就一個人,想同時照顧兩個老人,真的很難。
還記得那張病房的照片嗎?
病房裡有兩張床,上面分別躺了兩個老人,一個男孩拉着兩位老人的手,背影特別無奈和心酸,這就是獨生子的困境,他們的壓力也很大。
這幾位老人,一看就比較有素養,應該都是單位退休的人,他們有自己的退休金,在經濟方面比較獨立,也早就想好晚年的出路,接納去養老院的安排。
與其說是吐槽兒女,不如說是對兒女的心疼,這一代的父母最操心,上面要照顧自己的父母,下面要體諒自己的兒女,自己要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
問題來了,沒有錢的老人怎麼辦?
答案是,靠自己。
03
說個扎心真相,不是誰都有條件去養老院的。
養老院的費用並不低,根據條件不同,有不同的費用檔次,一般也需要4000左右。
要是沒有退休金,讓兒女交這筆錢,顯然是不合適的。
對於生活在農村的老人來說,他們沒有退休金,養老大多靠自己,他們就算頭髮花白,也不會停止勞動。
種地是沒有力氣了,但可以種菜,或者去幫別人除草,掙一點零花錢。
小病不放在心上,大病也不告訴兒女,就這樣默默地生活。
等哪一天熬不下去了,生命也快走到盡頭,農村老人有這樣的說法:「要是無病無災,在睡夢中離去就是福氣。」
不過這個願望畢竟是奢侈,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大多數的農村老人,在生活不能自理時,能依靠的只有兒女,兒女也大多能撐起老人的晚年,也許做不到體貼入微,但讓老人衣食無憂還是可以做到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養兒防老也成立,只是這一代的年輕人,或許沒有父母一輩那麼周全罷了。
這也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地方,老人除了去養老院和讓兒女養老,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有的地方也在探索,比如老青養老,就是老人把房子免費租給年輕人住,年輕人要盡到陪伴的義務,下班回家不要躲在房間,而要跟老人說說話,或者一起吃飯,讓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再比如社區養老,剛退休的人去當志願者,照顧年齡大的老人,這樣可以積累愛心時長,等自己需要的時候,也有人義務來照顧你,相當於自助,也很不錯。
隨着老齡化的人越來越多,這個話題值得重視,怎麼安排好我們的晚年,同時又能減少兒女的負擔,應該是很多人的心聲。
對此你怎麼看?如果有好的想法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