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妹妍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
圖源/視覺中國
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調查研究過程中,就特別重視踐行群眾路線,向群眾求教。90多年前,毛澤東在江西尋烏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時,直接與各界群眾開調查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寫出長達8萬多字的《尋烏調查》,迄今仍是社會調查的經典之作。也正是在尋烏調查期間,他寫下了《調查工作》一文,提出了著名的論斷「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延安時期,為了引導全黨搞好調查研究,毛澤東編印了《農村調查》一書,並在序言中強調:「必須明白: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是幼稚可笑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黨的二十大後,在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召開的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多到分管領域的基層一線去,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
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必須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這樣才能調查出真東西,發現真問題。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首場中外記者會上所說的那樣,「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
「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首先要問需於民,切實關心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有無實效,幹部是否盡職,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說到底,調查研究是為了解決問題,只有先把問題找准,才能把對策提實。《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多次強調「真」:「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聽真話、察實情」「真正把情況摸清」,就是要求我們在調研中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真正關心人民群眾。說人民聽得懂的話,問群眾最關切的問題,從「逆耳言」「牢騷話」中聽民意、察民情,才能真正把人民所想所急所盼發現出來,用實際行動呼應「民有所盼、政有所為」。
「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還要問計於民,從人民群眾智慧中汲取發展良策。現在年輕幹部的教育文化水平越來越高,知識越來越廣博,還要不要向群眾學習?當然要!人民群眾中蘊藏着無窮的智慧和力量,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升治理效能,都需要從實踐中尋找答案。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必須自覺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把人民群眾的各種意見與建議彙集起來,不斷提煉總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積累的新創造、新經驗,真正做到集思廣益,在「學以致用」中不斷改進服務群眾的作風、增強為民服務的本領,讓「民間高手」的智慧有效轉化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不能停留在喊口號上,更要身體力行,直達基層一線。坐在辦公室里既不能發現問題,更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時常走出去「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把調查研究作為發現問題、發現解決問題之道的有效途徑,才能把各項工作一步一個腳印推向前進,交出一份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答卷。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張齊 譚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