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衝突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句話:凡是同澤連斯基「意見不同」的人,都會變成前任或者已經成為前任。這裡就要提到一個人,澤連斯基的前高級顧問奧列克西·阿雷斯托維奇。此前烏克蘭指控俄軍導彈襲擊居民樓一事,阿雷斯托維奇對外聲稱:來襲的俄軍導彈是在被烏軍防空系統擊落後,墜落在第聶伯羅市的一棟住宅樓並發生爆炸。但是很快就公開道歉並且主動辭職。
而在近期阿雷斯托維奇接受電視採訪時對外表示:換做是自己也會選擇去打烏克蘭。第一:烏克蘭境內的「新納粹」組織越來越多,甚至一些組織得到官方認可。這一情況對於烏克蘭來說絕對不是好事,但是澤連斯基卻選擇「視而不見」,甚至多次在公開場合同納粹標誌一起現身,這一做法對於一些烏克蘭人來說不可忍受。因為在二戰時期,蘇軍中死傷最多的就是烏克蘭人,可以說很多烏克蘭人的「先輩」都死於納粹手中。
第二:烏克蘭的「種族歧視」確實存在,尤其是針對烏東地區的俄羅斯後裔。這個問題已經不是什麼秘密,基輔選擇違反「明斯克協議」對烏東持續進行八年的轟炸,本身就是對烏克蘭的一種「破壞」,嚴重損害國家利益。不可否認這一舉動,對於烏克蘭人來說並不「友好」。即便沒有俄軍入境,日後烏東民眾苦於轟炸也會爆發內戰,最後將整個烏克蘭拉入戰爭泥潭。所以即便俄羅斯不出手,烏克蘭也難逃戰亂的結局。
第三:從宏觀角度來說,為什麼持續多年的「俄烏矛盾」一直沒有爆發,卻偏偏在近些年爆發?按照阿雷斯托維奇的說法,衝突是烏克蘭自己「爭取」來的。首先北約東擴對俄羅斯國防構成威脅是事實,烏克蘭在這種情況下積極親美,並且時常表露出願意接受「導彈部署」的意向。這直接導致俄羅斯發難,以烏克蘭為突破口,開始向北約展開反擊。簡單來說烏克蘭完全是「咎由自取」,屬於自己上趕着挨打。
其實美國方面對於烏克蘭的「風評」一直就不是很好,例如比爾·蓋茨曾表示:在俄烏衝突之前,基輔就已經是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政府之一了。特朗普也曾表示:烏克蘭已經淪為了世界上有名的腐敗大國。結合一些烏克蘭內部的「人員調動」案例,當下的基輔確實有點變味。澤連斯基不允許出現第二種聲音,哪怕是說實話,哪怕是為烏克蘭好也不行。這樣的「基輔」帶領烏克蘭,大家覺得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嗎?
(文/小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