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長:駐名古屋總領事劉曉軍在日媒發表署名文章


山高水長:駐名古屋總領事劉曉軍在日媒發表署名文章


劉曉軍


編者按:7月3日,中國駐名古屋總領事劉曉軍,在日本當地媒體《中日新聞》發表了題為《山高水長,遺德流芳》的署名文章。現將主要內容轉載如下——



5月14日,伴着濛濛細雨,我來到富山縣南礪市福光町,祭奠日本政治家松村謙三先生並參觀松村紀念會館。


先生為促進中日邦交正常化傾注了畢生心血,被譽為中日友好關係的「掘井人」。


墓碑旁的青松肅穆莊重,默默守衛着故人的豐碑。紀念館裏珍貴的文獻史料,記載着中日恢復邦交的艱辛歷程,講述着先生為中日友好事業夙興夜寐的感人往事。


20世紀50年代,冷戰陰雲籠罩世界,中日官方往來處於隔絕狀態。在此背景下,1959年,松村先生衝破層層阻撓,以76歲高齡毅然訪華,成為戰後首位訪華的保守派政治家。


在華期間,他親眼目睹新中國的蓬勃發展,強烈感受到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必要性。


松村先生擅長圍棋、喜好蘭花,他以棋會友、以蘭交心,同中國老一輩領導人結下了深厚友誼,譜寫了「圍棋外交」、「蘭花外交」的友好篇章。


回國後,他仍不辭辛勞地為中日友好事業奔走,有力地推動了兩國貿易往來和民間交流,為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日中兩國間的紐帶還很脆弱,我們絕不都能讓這紐帶斷開」。1970年,懷着對邦交正常化的堅定決心,87歲的松村先生拖着孱弱的身體,踏上了第五次訪華之旅。


然而,從中國回來後,先生身體一直未見好轉,於1971年安然長逝,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中日恢復邦交的偉大事業。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松村先生的墓碑上鐫刻着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郭沫若撰寫的詩文。意即先生德行高潔,如青山巍峨聳立,如江河奔騰不息。


就在他逝世的第二年,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先生播下的友好種子生根發芽,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夙願終得以實現。


中日關係走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雨,各領域交流合作都發生了質的飛躍。50年後的今天,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中日關係面臨複雜嚴峻形勢,再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正因如此,我們更要重溫邦交正常化的初心,從松村先生等老一輩友好人士身上汲取前進的智慧與勇氣。


「無日中之精誠合作,則無亞洲之永續和平」,這是松村謙三先生的信念。後繼有人,壯志必償,讓我們一同繼承先輩遺志,共同攜手,勇往直前,開啟新時代中日關係的光明前景,共創亞洲和平穩定、繁榮發展的美好未來。


來源:中國駐名古屋總領館

發佈:東亞信息網;編輯:柴歌)